信仰的种子在我们不经意间被爷爷给深植心底了。奶奶王修女、爸爸与奶奶顺着而来的是奶奶。她没有进过学堂,可她为人忠厚,言谈有度。她从不串门,可张庄发生的事她无疑都没有落下。
信仰上的对和错,是事实、是天理、是恒久不变的,不是人们“投票”的选择,不是权威“定夺”的命令,而是在任何环境、人事和时间下,都不会变更的标准。
因此,教会对尚未信仰的人传报得救的喜讯,使所有的人得以认识惟一的真天主,及其所派遣的耶稣基督,并实行忏悔,改变自己的行径。
“和”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特征向量,古代先哲的生命信仰和思维基础。“和”的思想反映了事物的普遍规律,因而能够与时俱进、与时俱丰。
善会中,最活跃的当属妇女们,这些“玛尔大”们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们充满着热火,她们真心地付出,她们实践着谦卑的精神……因为责任,她们会勉力成圣自己,也会理解、善待、帮助他人,她们真真值得我们尊重。
阐述信仰的真理,问题不在于从哪里开始,在哪里结束,而在于如何在喜乐中教导:越能怀着喜乐教导,越能受到听信。
阮文仁蒙席是通过渗透的力量获得信仰恩典的,既没有痛苦也没有强迫。就像耶路撒冷的圣济里禄早在公元四世纪时就教导的;就像阮蒙席自己讲述的,在他的家庭里几乎每头都去望弥撒。
一、任职堂区的萧条1991年,孟神父被调往内蒙古凉城县堂区任职,那里的教堂多数破旧不堪,堂区环境极差,教友们的热情不是很高,信仰更是淡漠,早祷晚祷时教堂里的教友寥寥无几,堂区气氛冷冷清清。
生命中有许多奥妙,信仰生活更是如此。在现实生活中不是人人都像圣奥斯定、圣多玛斯那样精通神学、哲学,不是人人都像圣保禄那样由耶稣直接行圣迹去感化他。我们只是信仰耶稣的话,看他做了些什么。
寻访儿时玩伴,探问故里亲人,拜谒教会墓地,看望年事已高的老主教老神父们,与年轻神父们畅谈信仰、人生及教会前景,自是有许多值得写出来与大家共享的东西,然而最令我难忘的却远不止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