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基督乃是奉献生活的鼻祖与楷模,在纯粹无私的利他爱中流尽圣血,献出宝贵生命之后,他仍然意犹未尽、情犹未止、爱犹未减,竟将自己的体血隐藏于面酒形内,而使他的慷慨奉献继续在人间存留、延续,作为养人灵、医人心的神丹妙药
我爱的人在哪里?人前事奉,彰显自己。你们的心在哪里?真心爱我的人在哪里?问苍天,问大地,我心忧伤,我心焦急。谁能明白我的心意?世俗里,家庭中,献上自己。有谁体贴体贴我的心意?
一个人从心里爱天主的时候,就会主动地来到天主面前。一个民族从心里爱天主的时候,就会积极地走到穷人跟前。一个主动去爱的人,才是快乐的。一个积极去爱的民族,才是有福的。
有谦卑平凡的修女;有南征北战的将军,有常年卧床的病妇;有为主致命的血红,有贞洁精修的洁白,有严厉克苦的深紫,有致力福传的葱绿……他们都以不同的身份在不同的处境彰显了天主的大爱,
耶稣是借多默的话作教材,提醒大家信仰是心的感动,不是事实的求证;也以此来教导门徒传播福音时要注意如何去启发人的内心,感受到基督的爱。相传耶稣升天以后,宗徒们抽签分配传教的地区,多默去了印度。
该校中六生罗嘉雯是学校的圣母军,每月要走出校园参与爱德服务,她亦有参与其他关社活动,包括与非牟利机构合作,教育区内居民接纳特殊学校的儿童,推广共融精神。
我们从主基督领受了爱的洗礼,分享了荣福圣三的生命,又接受了圣爱之神的滋润,并享有基督君王、司祭、先知之职,理当把传播天国喜讯——福音,做为义不容辞和不可推卸的责任。教会需要不断地拓展,以显扬主的光荣。
耶稣爱我们,甚至无条件地为我们死在十字架上,他在弥撒中重演十字架的祭献,而且捐出身体作我们的食粮。他走上苦路,是为给我们树立榜样,教我们学习服从天父的旨意,学习耶稣的爱和宽恕,把爱心施予迫害我们的人。
慈悲乃是爱的外延,爱的具体化,本意即是慈善、同情与悲悯,而其根源总不外乎爱。古贤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中的恻隐也即慈悲之意,但若离开爱,所有的慈悲、同情、怜悯、恻隐便很难生发、立足、展现。
这是对司铎行圣事时的“事效性”(Exopereoperato)认知的一个必要补充,因为司铎在行圣事时,不该只问是否“有效”,更该问,一个圣事执行人该有何种谦恭谨慎的态度和多深多厚的信望爱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