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问耶稣:若我的弟兄得罪了我,我该宽恕他多少次?耶稣以两个欠债人的比喻,解释应常常宽恕的道理。第一个欠债人虽然获得主人的宽赦,尽管债务数目庞大;之後却不肯以同等的慈悲对待他的同伴,哪怕只是一小笔数目。
教宗强调,合一是耶稣对我们的要求,为了达致合一,我们必须效法基督谦卑的爱,放弃僵化的信念和自身的利益。教宗也祈愿对亚美尼亚大灾难的纪念成为每个时代的一个警醒!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考验并因此而受苦,但这正是我们受邀注视耶稣苦像的时刻。耶稣为我们受苦,与我们共苦,成了天主不遗弃我们的可靠证据。
至於纳因城的寡妇,耶稣遇见这名寡妇和她年轻独子的送葬队伍时,对这母亲动了怜悯的心,上前对她说:「不要哭了。」然後,耶稣按住棺材说:「青年人,起来吧!」教宗指出,这两段福音章节都蕴含「由心到手的旅程」。
耶稣明确说了:谁若因我的名字,收留一个这样的小孩子,就是收留我;谁若收留我,并不是收留我,而是收留那派遣我来的(谷九37)。
耶稣问候宗徒们说:「愿你们平安!」教宗在弥撒讲道中强调,主耶稣的这句问候「创造了一个联系,一个和平的联系」。这句问候「使我们团结一心,缔造精神上的合一」。
当天福音叙述耶稣称谢天父,因为祂把救恩奥迹,自己的奥迹启示给了小孩子。教宗说,天主喜爱那些理解祂的奥迹的人,这些人不是智慧和明达的人,而是小孩子,是有孩子之心的人。
在我们等待耶稣时,这份喜乐触动我们的内心深处。耶稣早已来到,带给世界救恩;祂是应许的默西亚,藉由童贞圣母玛利亚,降生在白冷城。」
当耶稣说‘天父总是工作,我也一直在工作’时,法学士对此非常反感,想要除掉耶稣。为什麽呢?
他流泪了,原来是耶稣,是耶稣救了他。他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老岳母身患肝癌,剧痛之中仍然感谢天主,为什么妻子惊闻爱子遭遇车祸的噩耗,没有声嘶力竭大放悲声,而是彻夜长跪圣像前默默祈祷!这场经历认识了天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