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弟兄姐妹,主日快乐!今天礼仪的福音(若2:1-12)给我们叙述,当耶稣在加里肋亚加纳的一个婚宴中变水为酒时,他所显的第一个记号。
三位新圣人中的一位是西班牙传教士胡尼佩罗·塞拉会士(FraJuníperoSerra),18世纪加利福尼亚州的宗徒。
由2000年起,持续到2010年,共有412,236位神父,当中277,009人是教区神职人员,以及135,227人是修会神父。
结果会如何?该怎样去做才比较稳妥,会不会有什么负作用?又该怎样避免会出现的问题。说话也一样,为了说得准确无误、适时恰当,巧妙有趣,使听者获益并喜欢接受,那就应当三思而后言:这些话非说不行吗?
他续说,他探访私立高中时,会聚集四年级学生或到课室,主持讲座探讨圣召。他亦会回答学生有关铎职和信仰的提问。神父说,他会安排在学期末探访学校,因为在学期初的时候,“学生或会容易忘记我对他们说的话”。
宣讲源于同主的相遇;每个基督徒的活动,特别是使命,都是从那里开始的。不是从学院里学来的。不,不是!他是从与天主的相遇开始。
我又找本堂神父,神父也不同意,他们告诉我修会生活很苦,觉得我适应不了修会的生活。我灵机一动,对他们说:我想去试试,不行,立刻就回来。
对话是普世性的,对人类尊严和人权的强调需要不同信仰者互相尊重,相互了解并共同合作,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加强友谊,提升各自的文化和宗教文明,并使这种积极的对话世代相传。
基督宗教既是普世的,同样也是民族的,而在中国当然属于中华民族。
3月3日的《南方周末》发表了对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的专访,里面提到“宗教的全球化,基督教的普世性”。指出这一点,很有必要也很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