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多少现实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宽容程度,决定了这个社会这些民众的文明与和谐的程度。
若天主慈悲的门总是敞开的,我们教会的门,我们团体的门,我们的堂区、机构,我们教区的门也应是敞开的,这样我们众人才能走出去,将天主的慈悲带给人。
正如教宗本笃十六世明智地说的那样,教会不是进行传教,而是通过“吸引力”成长。在印度尼西亚,大约有10%的人是基督徒,3%是天主教徒——这是一个少数群体。
那时候宗教政策刚刚放宽,教会百废待兴,堂里的事情他管不了,可堂外的事情还有很多要去做。此时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他面前:经过30多年的政治运动,不少教友抛弃了信仰,可那是耶稣的羊群啊!
记得小时候放学回家,早上都要先念完早课才能去吃饭,晚上一家人总是通功念经,玫瑰经、苦路经(早、晚课都是父亲口传口教会的)一个不少。
“宗教热”席卷高校 《纽约时报》近日报道,美国高校近来兴起一股“宗教热”:宗教学课程越来越受到大学生青睐,校园里的教会活动日渐频繁,“谈经论道”已成这大学生的交流内容。
也许福音作者已经意识到这个故事就是当时教会的形象。教会这艘小船处在历史的逆风中,而上主似乎忘记了它。
让你们自己被天主紧紧抓住,因为你们在教会的临在,赋予教会新的动力!」教宗以英文说:「愿天主倾注祂的圣神在我们和整个教会上,让我们能成为全世界自由、修好与和平的一盏明灯。」
坎塔拉梅萨神父指出,教会始终坚信基督这位救恩之源的天主性,每个基督徒都该自问基督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何等地位?《尼西亚信经》第二部分的开端宣认:「我信唯一的主、耶稣基督」。
依纳爵开始带领耶稣会士们致力福传,重振教会灵修,加强教会的文化教育等事业。1556年7月21日,依纳爵安息主怀。如今,数万耶稣会士和无数的人们还在依纳爵灵修精神感召下追随基督,服务教会以及社会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