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老态龙钟的老人,我得知,老人现在一个人租住了一间房,生活艰难。耳聋眼花,腰腿痛。我寻找答案,老人淡淡地回答,不想增添小儿子的麻烦。
这图像表明,在建设另一座圣所,生命的圣所,我们团体、社会和文化的圣所中,不能把任何一个人排除在外。
我们要让基督在我们身上倾注祂的爱:门徒从这爱汲取力量并将之作为立足点;每一个人都能把这爱作为养料和食粮。
我们在自己的个人生活中也必须这样做,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走过一段路程,在天主的陪伴下接近天主,或者远离主耶稣。紧记我所走过的路程,我自己的道路,主耶稣如何牵着我的手,把我领到这地步,这对基督徒会有益处。
教宗表示,「当一个人拥有世俗的权力欲望,想要受人服事而非服事人的时候,他就会不遗余力地来满足这欲望,说人闲话,将人抹黑。是嫉妒心铺设了这条道路来摧毁他人。这一点我们众所周知。
一个人没有身份也就没有未来。因此,我们急需[为那些没有身份的人]提供归属感,无论它属於哪种类型,好使这些人能觉得自己属於一个群体、一个家庭、一个组织。这将使他们拥有一个身份。
我们对待他人的方式决不能基於恐惧,却要怀着改变的希望,因为基督可以改变任何一个人。教宗解释说,基於恐惧的行动只会带来分裂和隔离,试图用手术般精准度区分彼此。
倘若一个人不懂得停下来欣赏美丽事物,我们就不会奇怪他为何能肆无忌惮地使用及滥用一切事物(《愿祢受赞颂》通谕215号)。
教宗表明,发展意味着所有移民都具备一个人能自我实现的条件。因此,应让移民进入社会-劳动环境。
报仇似乎成为一个人伦理道德的责任。尤其是身为人之子的,如果父亲被人陷害致死,自己不为父亲报仇雪恨,就枉为人子,就会被人耻笑为大不孝。这个报仇的原则,又似乎与人伦孝道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