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的传记中,有这样一句话表达了他在福音旅程上走出的最后一步:“如果医生们说的是真话,若天主允许我在这疾病中重新站起来,我就决定不再干其它的任何事,也不操任何心,只在余生中全部投入为穷人的服务。”
主日参与弥撒,观察了一下教友的年龄层次,发现中老年人占多数,问教友们为啥不领儿女来圣堂参与弥撒教他们认识天主?家长们说:现在读书很忙,没空来教堂了。星期天要参加各种辅导班学习。
现在讲起那个意外经历,神父依然是那么地感谢天主的临在与陪伴!2012年,董神父告别了四年的提水烧炭租房牧灵的生活。在教区的支持下,在其家人的慷慨奉献下,在教友的帮助下,购买装修了一个祈祷所。
有这样一个竹篮打水的故事:爷爷让小孙子提个脏竹篮去河边打水,小孙子一次次地无功而返,哪怕他跑的飞快,到家里也是倒不出一滴水,他沮丧极了,就去找爷爷抱怨:“咱这工具不行,路又太远……跑来跑去没有一点效果!
无数次,生活的难题摆在我的面前时,我深切的感到,我处理这件事的方式,是来自心灵之外的一种超乎寻常的平静和智慧。我感激这来自上天的恩赐(请原谅我在认识我们天上的父亲之前,称他为上天)!真的!
卡拉(信仰通讯社)—非洲传教会会士,科特迪瓦籍神学家扎格雷神父向本社表示,“我们当今世界主要的存在倾向之一就是‘麻痹’一切。在非洲,许多基督徒梦想和平的、没有任何痛苦和磨难的生活。
休息好了,心态平和了,母亲的性格变得开朗了。原来就爱看书的母亲,有空就看何永莉的圣经。孝顺的何永莉又给母亲买了一本圣经,也常和她分享。不到一年,母亲就把新约读了一遍。
我的前线印象记写在前面的话虽然GRE(美国研究生考试)考试临近,可是我最终还是下定了决心要去抗震救灾的第一线!毕竟作为志愿者去帮助急需要帮助的人,这样的机会不是随时都会有的。
儿时的故事随着岁月的流逝,有的被淡忘,有的被封存,可每当打开记忆的闸门,张伯伯那鲜活、亲切的笑容总是清晰地在我脑海中浮现……张伯伯是我家的老邻居。
要信仰邳州城区有一对年过七旬的夫妻刘铎、刘丽君,为了信仰,他们走了一条曲折的人生之路。青少年时期的刘铎,就读于徐州教会昕昕中学,1951年读完高三就业于徐州人民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