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己主义在基督徒的心灵中没有地位:倘若你以自我为中心,你就不是基督徒,而是一个世俗的人,只寻求你自己的喜好,你自己的益处。
教宗说:「上主提醒我们,生命是迈向永恒的旅途;因此,我们蒙召把所有才华发扬光大,绝不忘记『我们在此没有常存的城邑,而是寻求那将来的城邑』(希十三14)。
在初期教会团体内,“爱是生活的形态,但这不是言词上的爱,不是虚情假意的爱,而是行动上和相互帮助的爱。具体的爱正是让爱具体地实践出来”。
你们当然应该知道你们的平信徒有什么看法,但教务会议不是进行调查,而是另一回事。若没有圣神,也就没有教务会议。若没有圣神的临在,也就没有众议精神。甚至说,若没有教会,便谈不上教会的本质。”
敌人说的不是『让我们战胜祂,赶祂出去』,而是『让我们令祂生活艰苦,折磨祂』。这是先知遭受的磨难,却也蕴含了有关耶稣的预言」。
上主并不加快脚步,而是一直跟随我们的缓慢步调」。这也是朝圣的传统规矩:真正的朝圣者必须按照走路最慢的人的步调前行。耶稣深知这一点,并且如此行事:「祂不疾不徐地等待我们迈出第一步」。
教宗表明,这“存留”不是被动的,而是积极、互相的“存留”。为甚么呢?因为耶稣说:“你们住在我内,我也住在你们内”(4节)。“祂也住在我们内,而不是只有我们住在祂内。这是互相存留”。
我们不要成为抱怨的教会,而是成为喜乐的教会。喜乐是我们的使命”。
教宗主持三钟经(梵蒂冈新闻网)「好种子和莠子代表的不是抽象的善与恶」,而是「我们这些可以跟随天主或魔鬼的人类。」教宗方济各7月19日主日在三钟经祈祷活动中如此清楚明白地论及当天主日福音中的比喻。
教宗说:“众所周知,在当今时代,有些人的生活平庸暗淡,有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去寻找真正的宝藏,而是对诱人的但短暂的事物、对闪闪发光却虚幻的事物感到满足,这些后来留下的只是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