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弟兄姐妹们,我们每次为亡者祈祷、奉献弥撒、诵念玫瑰经或慈悲串经时,心中总会浮现一个问题:那些在炼狱中的灵魂,现在怎样了?他们痛苦吗?他们能听见我们的祈祷吗?
按照教会传统,每逢教友过世当地教会都有为他们个别举行弥撒的习惯,即追思弥撒,或安所弥撒。公元9世纪,本笃会就开始在每年的11月2日为全体炼狱灵魂奉献弥撒、诵经祈祷,帮助炼灵早日得救升天。
文革结束后,父亲也退休了,虹口圣心堂也恢复弥撒。逢主日或者四大瞻礼,父亲总是换上干净整洁的衣裳,不管春夏秋冬,风雨无阻去教堂,在接待组传福音,有时为“信德”投稿。
我在上个世纪90年代来到韩国,当时韩国天主教徒参加主日弥撒的比例是80%:看得出来上教堂的人数不仅多,还有很多年轻人。20年过去了,现在参加主日弥撒的比例大概是25%到30%,而且大部分是老人。
在姥爷少年的时候,社会环境混乱,神父很少,能请到神父做台弥撒的机会很是难得。就是在这样条件艰苦的环境下,每当听说哪里有神父,当时十几岁的姥爷就自动接下请神父的任务。
25日上午10点,举行了圣诞节日间弥撒庆典,由党明彦主教主礼,4位神父共祭。主教在证道中谈到:主耶稣为爱诞生,祂是照世的真光,是和平的君王,是仁爱的楷模。
教宗在那里主持弥撒以前,先接见了几个堂区团体,为几名信友办告解。特别的是,教宗的这趟访问从计划外的行程展开。教宗在皮耶特拉塔的首项活动是亲自拜访流离失所者居住的简陋房舍。
一次朱神父开车到一个堂口去做弥撒、行圣事,车开到半道抛锚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怎么折腾也打不着火,眼看时间就到。
笔者发现,受这种观点影响,不少堂区取消了早晚课,领圣体前后当念的几段经文也省了,唱一首歌或是表演一个手语歌曲,就开始做弥撒。等弥撒结束后,再唱一首歌就行了,好像念经成了多余的事!
我们周六到达贡山的总堂,有幸参与他们从西藏请来的一位神父主持弥撒,教友大概有200多人,他们的歌声、祷声虽然我完全听不懂,但很让我陶醉和感动——歌声优美豪放,对主的虔诚、渴求,毫无保留地在弥撒的整个礼仪中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