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尝试着去牧灵家访甚至自己去传教,但是人们对这一张陌生的面孔、操着不太标准普通话的人并不感兴趣,在坚持了几次之后,他自己也就灰心了。
直到改革开放后,各地教会陆续成立修院,尝试推行礼仪革新,并尽力将弥撒语言由拉丁文向中文转变。由于地方的局限性和复杂性,加之革新的力度并不统一,导致各地教会的革新,特别是礼仪方面的革新参差不齐。
也有个别的神父在灵修的路上走不到头,罪是祝圣他的主教呢?还是培养他的修院呢?主耶稣不是又召叫了保禄吗?主教们也还是要继续不断的祝圣新铎,修院也还是在继续培养人才。
但她每天都要求参与弥撒,我们便带她到堂里。做好后。便会向你说:“Thankyou,GodBlesswithyou!"虽然只是这么一句简短的话,我们内心是多么的甜蜜。
2006年2月4日,由马神父一手筹办,在北堂举办了九位神父晋铎十周年的隆重庆典,当日35位神父、40多位修女、千余名教友参与了弥撒大礼。
但在与人共事时却常固执己见唯我独尊;有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知书达理、博古通今、谈天说地口若悬河,但在待人接物时却盛气凌人,常常忽略最基本最简单的文明礼貌;有人在建堂筹款中出手阔绰成千上万,但平日却很少进堂祈祷参与弥撒
那时瓦房店村没有教友,但她刚领洗就知道救人灵的重要,逢人就讲信天主得永生的道理。如果有人信从天主,她就赠送一本圣经。不久就有两个人因着宋学琴的福传而进了教。
每次参与弥撒祈祷是否有法利塞的态度?在我们的具体生活中是否言行一致,让他人在自己的身上看到基督的身影。
更多的是教友不冷不热,只有表面的关系,彼此并不真正关心,只是望主日弥撒而已。缺乏信仰的分享,没有团结的精神,没有圣神的临在。从福传来看,这样的团体不会吸引人来参加信教。
教宗方济各在主持弥撒圣祭教宗方济各6月29日发表了《我渴望而又渴望》(Desideriodesideravi)宗座牧函,旨在邀请全体天主子民按照梵二大公会议精神,了解感恩庆典的深刻意义,并鼓励进行礼仪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