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加防范久而久之就会习以为常,被物质吞噬还自以为是,可是,人的生命本质并不因社会财富而有所改变,人对于天主教导的实践也并不因时代特点和潮流有所折扣。
耶稣身边总是围满了人。他们对他抱着很大的期望。他们挤在他身边,要他给他们按手、为他们治病。福音书中常记载着因为群众拥挤,耶稣不得不停下来的情形,但耶稣还是很孤独,他常常一个人退下独处。
因为住在Tilleul的人数众多,这些人全部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基督宗派,而且将会在泰泽生活2-3个月。
指导人的灵魂,减轻人的痛苦,这就是庇护神父使命”。教宗继续谈到圣庇护神父说:“由于他与耶稣契合为一,所以能够始终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类的悲哀深处。
人点灯,并不是放在斗底下,而是放在灯台上,照耀屋中所有的人。”(玛5:15-16)这个比喻耶稣说过多次,虽说重点各不相同,但意义都很明确:点灯不为放在斗下,而为放在灯台上发光。
那撒在路旁的话,是指人听了后,撒殚立时来,把撒在他们心里的话夺了去。同样,那撒在石头地里的,是指人听了这话后,立刻欣然接受;但他们心里没有根,不能持久,及至为了这话发生艰难或迫害,立刻就跌倒了。
(若19:15)简直让人不可思忆:这些群众到底怎么了?他们为什么变得如此突然如此剧烈?这正说明了人性的脆弱易变,一个好端端的人倾刻便会来个180度转变,朝相反的方向进展!
中国历史中,也有很多不畏贫苦,积极争取条件,实现自己梦想的人物,如囊萤映雪的读书人车胤、孙康,划粥而食的范仲淹,“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的宋濂等,这些人如同刘姥姥一样
他说,被耶稣拣选无非是为同他常在一起,并被派遣去宣讲——要“在路上”,要进到“人家”,去宣讲天国,使人悔改。这就是他的圣召,也是他的全部生活。
教宗说:“因着基督的爱,十字架改变了人,使人分享天主的光荣。在这个改变中,基督把我们每个人都卷进去了,他把我们拉进他的爱的改变力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