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8∶7)人需要爱情和面包,但为贪财而牺牲真爱,或以钱财换取爱情,均是不好的,最终还是没有真爱。一个人不能为了钱、或出国、或前途或其他需要而出卖自己的人格和爱情。有所贪图的爱情是难以长久维持的。
人是天主的肖像,为此,人只有在爱的生活中才会感到真正的幸福,也只有在爱中才能让生命走向圆满。圣若望宗徒说:“从来没有人瞻仰过天主;如果我们彼此相爱,天主就存留在我们内,他的爱在我们内才是圆满的。”
我们人原是多么希望有个不同的记号,一个壮观的、呈现出天主的大能和伟大、令人无法抗拒的记号。然而,祂的记号却召唤我们去接纳信德和爱德,就因为如此,祂赐给我们希望:天主就是这样”。
教宗说:在欧洲,尤其在19世纪的欧洲,人们肯定天主与人敌对、是人之自由的敌人,并且宣扬他们的这种思想。这是一个悲剧。天主无限完美,什么都不需要,如果天主不爱万物,为什么创造它们呢?
他们承认痛苦处境或时刻,尤其是不义的存在,但并非袖手旁观、胆怯,或营造一种怀疑、不安和厌恶的气氛,因为这只能危害心灵,削弱人的希望,阻止一切可能的解决方案。
教宗方济各在非洲三国牧灵访问的第二站、马达加斯加发表首篇讲话,邀请民政当局、公民社会和外交使团促进全体国民的团结互助和人的整体发展。
天主的火焰将人“聚在一处”,而“当人们只凭自己的见解行事,组成自己的团体,摧毁差异以求整体划一”,毁灭性的烈火就会熊熊燃起。
圣经(梵蒂冈新闻网)圣座圣经委员会今年12月发表一份题为《人究竟是谁?》的文件,从人类学的视角诠释整部圣经。
教宗在接见中向在场人士指出,在告解亭中可以遇到接纳的爱之光,这爱之光将“铁石之心”改变成“血肉之心”,使人通过锻炼对他人的爱的“健身房”,练就一个能够与天主的爱相符合的爱。
天主将痛苦转变为一扇门,人的希望则通过它进入。教宗强调,如果幸运常使人盲目、肤浅和骄傲,那么这个在信德中经过考验的过程“会使我们重生,使我们感到与过往不同,尽管它艰难和令人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