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济各称能够做某些事,尽因为它们本身是善事,不寄望得到任何成果,也不期待立刻得到回报。”切尔尼枢机最后写道:“唯有不求回报地接纳他人的文化才有未来。
某些事情会改变,这是天主圣言的恩宠和力量”。教宗特别谈到一种祈祷的方法,就是“圣言诵祷”,它产生于隐修院内,如今也在堂区盛行。它先是用心诵读《圣经》的一段经文,以“听从经文”的态度去理解其本身的含义。
他说:“在我们还没有准备好如何应对时,第二波疫情就来到了,医院无法收容所有的病人,即使某些病人住进医院了,但没有床位,也没有药物和氧气;当人们因病去世后,也没有办法拿囘遗体举行有尊严的葬礼。
“教会一直相信,教会的某些成员可以达到圣德高超的境界,应该广为人知并获得公开敬礼。”
培育不足,特别是在情感与团体生活的层面;初期培育与持续培育之间的深度脱节;一种不会加强反而削弱归属感的团体生活;缺乏真实信德和深度灵修生活;权力的行使缺乏福音生活的内涵;缺乏陪伴和培育者未足以接受培育;某些修会和团体的生活世俗化
“今天以及每一天,在教会中必须以同样的方式接受宽恕,听告解神父不应自认为是某些权力的拥有者,而是慈悲的管道;他首先应是慈悲的领受者,通过他的谦卑善良把宽恕施予他人。”
但是在教会某些地方,发生了一些弊端,对此美妙的圣事带来了混乱。他们剥夺了此圣事的祭献意义,把感恩祭变成了纯友爱的宴会。
事实上这种情况在今天依旧发生,一个人因不追随某些流行的模式而遭到嘲笑和歧视的时候,时常会将次要的现实置于中心位置:例如,将事物而非“人”置于中心地位,将成就而非“关系”置于核心位置。我们举些例子。
在圣诞节,我们购买大量礼物,教宗说,真正的礼物则是:彼此赠送某些属于个人自己的东西!彼此赠送我们的时间。把我们的时间开放给天主。这样就会解除骚动不安。这样就会产生喜乐,就会创造欢庆。
放到人生实践中去接受考验,并把它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才会对人生的整体价值、根本意义及信仰的真谛产生自觉的感悟,从而使自己的身心进入到一个更高的人生境界——在这个高度上,天主不再是起初我们理解的一个片段,或某些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