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想追求名誉,寻找个人安逸和社会赞扬,为了‘提高等级’,留恋物质利益,以致铸成贪求收益的错误,这个特别奉献的圣召就会消逝。
但若翰知道这个结局,知道自己该当消逝。他从起初就这样论及耶稣:祂应该兴盛,我却应该衰微(若三30)。若翰一直衰微到死亡。他生前做了耶稣的先驱和宣讲者,强调自己不是默西亚(若三28)。
“如果一个这样的孩子可以死去”,我在被单下转辗反侧并自言自语,“如果这样的生命可以一瞬间消逝,那么生存就毫无意义,信仰天主只是一个幻觉罢了。”
然而,我对他的记忆的积累是如此微小,对他的记忆是这般惨淡,而且在罪恶中逐渐消逝。
我们在欢庆耶稣复活的同时,更该加强对自己超性生命和灵修生活的不断更新:“借着同他相似的死亡,已与他结合,也要借着同他相似的复活与他结合,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的旧人已与他同钉在十字架上了,使那属罪恶的自我消逝
生命并没有因为死亡而消逝,而是得到了转变。我们与亡者保持一种联系,一种不再是形体上的联系,而是一种真实的关系,因为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982年,美国纽约大学教授尼尔·波茨曼出版了《童年的消逝》一书。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即:捍卫童年!
(约7:1)“在空虚,消逝如影的人生少数岁月内,有谁知道什么事对人有益?又有谁能给人指示,他身后在太阳下要发生什么事?”(训6:12)“人生实如泡影,只是白白操劳,他们所有积蓄不知谁来得到。”
在病房服务的日子里,特别容易感受到生命的短暂和时间的流转,而我也好像正在消逝中。我开始逐渐明白在病房中被困的感受⋯⋯有一位姊妹跟我说,已两个多月没有享受到新鲜空气和阳光了⋯⋯主啊,这为她是何等的残酷!
爱永存不朽,而先知之恩,终必消失;语言之恩,终必停止;知识之恩,终必消逝。(格前13:3-8)选自《终极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