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天主无限的爱也能被我们罪人拒绝。”这就是福音比喻中长子的作为,教宗解释:“在那个时刻,那个长子不了解爱,在他的脑海中,显现更多的是主人的面容而非慈父的面容。
我们是罪人,也经常立恶表样,但天主与我们同在。天主先拯救我们,然后再拯救他们,但祂总是赐予救恩。加玛里耳劝公议会的人要慎重行事,不要迫害这些门徒,免得“与天主作对”。
教宗表明,我们是传教使徒,该当像耶稣那样不怕与罪人同席,好能向他们保证“在天父和受造界的宴席上也为他们保留了席位”。
教宗引用三松的事迹,是为了提醒众人,「我们每个人都是罪人,罪过在于我们没有守护好天主白白赏赐的恩典」。教宗邀请众人反省:「我是否意识到,没有守护天主白白赐予的恩典是个罪过?
换句话说,就是「帮助罪人迷途知返」。
“天主的方式则是另一种:祂接纳我们,这么爱我们,但祂爱的就是我们这个样子,祂接纳的就是我们这个样子;祂接纳我们的差异、接纳我们罪人,总是推动我们合一。
“我不是来召义人,而是来召罪人”(玛9:12-13);只要他们能够悔改更新,都能沐浴天父的仁爱、慈爱、圣爱。
爱越深,责任也就越多、越重,甚至会达到忘我的地步,始终为被爱者着想,就像耶稣基督一样,不仅宽恕怜悯罪人牺牲自己,也甘愿替罪人去死。
记得有一年的若瑟月,每晚念“大圣若瑟,求你为我等罪人,转求天主,我愿早死升天,因为世上危险太多,害怕犯罪……”念了几天,有一位嫂子发言了,“你们再念这经我就不来了,我不想死,我的孩子那么小,我一死孩子没娘了
总之,匝凯坏事没少干,但匝凯不可能不知道他的所行所为是一种为人所不齿的不义行为,因为在当时税吏等于罪人的说法是妇孺皆知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只因金钱的诱惑令人无法拒绝,匝凯没有勇气放弃这个罪恶的职业,但在被主所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