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耶稣曾许诺绝不会弃我们於不顾,祂会派遣护慰者圣神来扶助、支持和安慰我们(参阅:若十四26)。世界各地哀恸者的泪水形成了一片「悲痛之洋」,恳求怜悯、同情和安慰。
谁若如同基督那样服事,他就是基督的见证人:他就是在服事兄弟和姐妹,对谦卑的基督不离不弃,不厌倦基督徒的服事生活。教宗指出,为能履行这项使命,需要每日训练随时乐意奉献自己的生命。
他分享了圣女傅天娜的经验,分享了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本笃十六世和方济各倡导朝拜圣体重要性。同时,陈老师也分享了自己在陪伴耶稣过程中获得的诸多恩宠。
若望保禄二世教宗曾说:「圣人在天上不需要掌声,他们只要求我们予以跟随。」德肋撒修女孜孜不倦地敦促我们「成圣」。我记得她以前常送给我一小幅图像,上面总是写着:「要成圣。」
天主喜爱我们的每项慈悲善工,虽然从未有人见过天主,但我们在帮助弟兄时就能认出天主的面容(参閲:若一18)。这样,我们就触摸到基督的骨肉。
这事也发生在伯多禄和洗者若翰身上。若翰曾被关在囚牢里,孤独一人,万分焦虑,派他的门徒去询问耶稣是不是默西亚;最後却因舞女的任性和罪妇的报复而身首异处。
若欠缺新生命和真正的福传精神,若教会不忠於自己的圣召,则任何新结构都会很快腐化。第四个准则是合理化。教宗提到圣座各部会在法律上彼此相等,却也需要一种有机运作上的合理化,以此凸显各自的职权范围。
主日福音记述耶稣复活拉匝禄的奇迹,耶稣因祂这位朋友的死亡而流泪(若十一1-45)。然而,在痛苦奥迹中,耶稣没有被悲观主义所禁锢。
1672年10月20日法国若望·欧德神父第一次举行了敬礼耶稣圣心的弥撒。接着两三年内,耶稣在往见修女会会院圣堂数次显现给修女玛加利大,吩咐她推动此敬礼。
若某人有这暗区,就应寻找耶稣,去找一位慈悲的使徒,一位司铎,你们要去。但你们要去找耶稣,向祂陈述这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