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指出,宽松主义和严格主义都不会使神父成圣,也不会使信友成圣。仁慈则陪伴着成圣的旅程,陪伴圣德,增加圣德。这要经由牧灵上的痛苦,它是仁慈的一种表达。那么,牧灵上的痛苦又意味着什么?
事实上,王权、民族、文化、国家、主义、权势都一去不返,而以基督为基础的教会尽管经历许多风暴并带着我们的许多罪过,却藉着服务忠於信仰的宝库,因为教会不是教宗的,不是主教和司铎的,也不是信徒的,她唯独是基督的
第一步是接纳圣言,并且不要只局限於评论和解释经文,或者停留在基要主义上,只作字面解读。总言之,圣雅各伯认为诵读圣言就是从镜子中读自己,而不是对着镜子打发时间。
梵二大公会议指出,对於那些藉圣洗圣事而得重生的人而言,圣洗圣事在他们中间形成圣事性的合一联系(《大公主义》法令22号)。
这是「宗教基要主义的悲剧」。「上主无法容忍虚伪的人,那些戴着面具,口是心非的信仰伪君子。上主无法容忍那些控告和判断他人的人。」然而,基督信仰的特性却是天主与人的拥抱。
教宗再次提醒要警惕教权主义,因为它很危险。近几个星期以来,法国教会因几起恋童癖事件而动荡不安。教宗关於这个问题回答说,在这方面不应该有超出有效期的问题。
(路十八11)这是我们时常面对的一种诱惑,即「分离主义的逻辑」。「我们以为每当我们远离他人,尤其是生活处境不同的人,我们就能增加身份认同和安全感。
乌克兰正统派分离主义分支的负责人阿加梵高都主教,反对此举,表示「失去了希望,乌克兰有朝一日会成为一个正统教会国家」。
教宗阐明,双手接过上主是抵御孤立的神秘主义和盲目奔波的良药,因为与耶稣的真实相遇必能纠正我们的感伤主义和好管闲事的心态,医治循规蹈矩的瘫痪,向日常生活敞开恩宠的各种面貌。
该故事字里行间会让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治愈的故事,其实该相遇事件是在挑战宗教排他主义。由此事件,耶稣开始其普世救恩的使命。民族性议题在福音中较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