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区主教、神父、修会院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及修女们无微不至的照顾下,孩子们得到了家的温暖。他们在爱的呵护下康复着、快乐着、成长着。
但她们结伴去一趟已属不易,全护更无可能,只能隔些天尽量多带些食品、打理一些事务。天渐冷时,又给他买了微波炉、电暖气。但在严寒的北方电暖气作用有限,屋里的水都结了冰,喝凉水都有困难。
感觉这次捐献的确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于是左慧麟神父与莫太太自此开始主导收集募捐品,把东西分类好,并开始寻找渠道把这些物品送给有需要的人。左神父与莫太太把这个活动项目称之为爱培坊。
公教中学创办于1935年4月,创校人是法国人劳爱华神父。公教中学本名为“公教华英中学”,早年校名有“华英”两字,乃因劳爱华神父认为当时的学生应中英兼通,并主张以中英并重为办校宗旨。
本梵蒂冈电台就此项新创意的意义采访了耶稣会《天主教文明》刊物主任、新技术和数字通信专家安东尼奥·斯帕达罗神父,他说: 答:我认为,从通信逻辑的角度看,今天有意义的讯息,包括宗教讯息,不能只是简单地被传播
本梵蒂冈电台就此项新创意的意义采访了耶稣会《天主教文明》刊物主任、新技术和数字通信专家安东尼奥·斯帕达罗神父,他说:答:我认为,从通信逻辑的角度看,今天有意义的讯息,包括宗教讯息,不能只是简单地被传播
教宗府讲道神师帕索里尼神父3月10日周一上午在梵蒂冈保禄六世大厅带领今年四旬期避静第二场默想,提出了这个重点。他指出,进天国的标准绝非归属于宗教团体的身份,而是对最小的弟兄姊妹的具体关爱。
他常打电话,询问我的信仰生活,当我信仰冷淡、消极、困惑时,都是他为我答疑解惑,给我鼓励,为我加油,叮嘱我要多读圣经,多行祈祷,热心福传……前些年,在我们堂区服务的王月霜修女以及同村的其他修女回家
我有幸受神父委托,临摹过两次她的画像,十多年前的那一次很快就完成了,而这一次却力不从心,因为这个“小穷人”的形象格外的崇高。
我们进堂念经,参与弥撒,听神父讲道,和教友们座谈。最令我难忘的是,在一次主日的大礼弥撒中,神父给我和弟弟付了洗,我们真正成了圣教大家庭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