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家庭已十几年没再回过老家,致使近年建成的能容纳近两千教友的教堂已近闲置。据本堂神父介绍,举家外出的教友信仰状况保持良好,而单独到远方城市打工的年轻人,信仰有淡化的趋势。
本村有一40岁的男教友,心地善良、擅长音乐,但是不进教堂,喝酒成瘾,打麻将成风,会长非常头痛,刘希合就主动前去拜访,一次、两次、三次,刘希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和他一起分享人生、家庭、信仰,最后这位教友封闭已久的心门终于被敲开了
宋玛利亚1963年出生于北京的一个半教友家庭,母亲是教友,父亲是非基督徒,领洗之前对信仰没有兴趣,对教会毫无认识。姐妹三人她排行老二,现在在一家外企中做财务工作。
我的妈妈出身一个世世代代的天主教家庭,她从启蒙开始一直在教会学校读书。我们的直系亲属中没有一位神父和修女一直是妈妈遗憾的事情。
家庭式祈祷有时候,在好莱坞的电影中有时会有这样的镜头:一家人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圈,闭着眼、低着头一起祈祷——这让我感觉到那是这个家庭中最幸福的时刻,这样的场景总是勾起我小时候的回忆
因为依据中国法律,一个家庭只能有一个孩子(除了少数例外),所以一些家庭就把生下残缺的孩子放在修女院门口,以便能够再生第二个。这孤儿院有许多圣召。修女的数目与孤儿的数目几乎相同。一些婴儿残缺程度甚大。
在电达村9个社中,像旦增格来大爷这样的家庭不在少数。一位名叫才永的中年妇女,家有6个孩子,其中4个就读于本村小学,排行第五的是5岁的聋哑女,腿部肌肉萎缩,时刻需人照料,最小的孩子刚1岁多,还不会走路。
现在的社会,金钱论肆虐成行,作为一名传道员,刘希合平均每月至少有半个月在外服务,把精力都用在了福传上,不能给家庭带来物质上的财富,地里的活以及家里的大事小情都由妻子一手操办,看着邻家一幢幢新房拔地而起,
在玛利亚的平安中,有他的陪伴,在她生活的困难中,也有他的陪伴;他陪伴玛利亚在去白冷登记,并陪伴她在喜乐中生育;在逃往埃及的过程中,有他的陪伴,在焦虑中寻找耶稣时,也有他的陪伴;之后在纳匝肋家庭的日常生活中
时间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的辛苦努力,她的家庭慢慢地变得和谐温馨了。在这个家庭里没有了歧视,没有了黑暗,有的是一束灿烂的阳光,照耀在每个人的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