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他们填饱了肚子回家;他祈祷完从山上下来走向海边时,为了先于宗徒抵达对岸,他行走海面,如履平地;他可以用一句我就是的话喝退了前来捉拿他的恶人,让他们恐惧倒地;最令人信服的是按照他三次所预言的,他在被钉死在十字架后的第三天复活了
耶稣谦卑自下,降生成人并受了十字架的痛苦。所以,谦卑很重要,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有远见。他看的不光是眼前的东西,也看如何实现天国愿景。天国是要让所有人成为一家,我们都是弟兄姐妹,同是一个世界。
我高兴极了,在教会这个爱的团体里,我学到了不少东西,受益特别大,总结起来有三条:一跟耶稣能够获得新生命;二跟耶稣甘愿背负自己的十字架;三跟耶稣将白白得来的“爱”白白地送给他人。
就是在这样的矮门低户的院落里,一土一坯,一柴一草,在在见证了一个世代教友家庭的点点滴滴……明知奶奶早已不在了,我还是急切地推开门:欲塌的老屋墙壁正中,是取走圣像留下的印痕,没有十字架的“十字”印痕格外醒目
他在世八十多年,前半生,吃大苦背十分沉重的十字架,后半生让多少人灵认识上主,让脱离羊栈几十年的亡羊归栈。就以这两点看,老人的一生在地上“愈显主荣”,在天上“喜庆满堂”。
耶稣会士远东教务视察员范礼安神父制定了对中国传教的方针,并举荐了利玛窦神父实施。1582年(万历十年)利玛窦神父应召前往中国传教,8月7日抵达澳门。他在澳门立即投入到学习汉语的艰难任务中。
他指出,天主的大爱正是在十字架的黑夜中显示,理性在这个黑夜中什么也看不到,爱却看得一清二楚。教宗指出:“圣文都拉也分享亚西细的圣方济各对受造物的爱,为天主创造的美妙而怀的喜悦。
因此也就应当常怀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心情,关注他人疾苦,尽力为其分忧解愁,如此才能合乎耶稣基督“舍自我、利苍生”的人生理念,才能相似十字架的牺牲与博爱精神。
这就是让我们学会耶稣服从的精神,在实际生活中,勇于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无论快乐还是痛苦,一生与他同行,直至生命的终结。
古代礼书《弥撒经书》多用“循环年”(AnniCirculus),亦用“循环经课”(OfficiumOrbiculare)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