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济各在圣母升天节颂念三钟经活动中,邀请朝圣信友恳求圣母玛利亚以她母亲般的转祷帮助我们活出自己每日的行程,热切期望总有一日能来到她跟前,与诸圣和我们的亲人,同在天堂相聚。
阿拉斯拉基女士指出,身为无足轻重的平信徒,她与枢机和主教们的一大共通点是「拥有母亲」;而她的优势在于本身是个母亲。
教宗引用旧约《德训篇》(参阅:德三3-16)的话说:“孝敬父亲的人必能补赎罪恶;孝敬母亲的人,就如积蓄珍宝的人。背弃父亲的形同亵圣;激怒母亲的,已为上主所诅咒。”
在第四处耶稣与母亲相遇时,我以一首出自内心的祈祷来表达,我这样说:“我主耶稣,我们大家都需要圣母。”
但我仍然愿听他讲圣经故事,以及他在苦难岁月中“上帝”是如何一次次拯救他于危难之中的传奇经历,每每让我为之震惊和感动,可遗憾的是那些美好的故事随着老爷的逝去而远离了我们,我家的那本《旧约》也被束之高阁……母亲退休后
又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当年轻的母亲刚打发走一个乞丐,正要干活的时候,小女儿跑到她身边,拉着妈妈的衣襟问:“妈妈,你刚才为什么给他东西吃啊?”年轻的母亲蹲下身来,抚摸着女儿的脸蛋,说:“孩子,你知道吗?
当耶稣引述创世纪中关于婚姻的话时,他就看到这一点了:为此,人要离开父亲和母亲,依附自己的妻子,两人成为一体。(玛19:5;创2:24)人唯有脱离父母时,才能成就幸福的婚姻。
坎塔拉梅萨神父表明,在圣经的记载中,这一切都起源於在玛利亚身上所完成的事:这个童贞女因圣神的工程成为耶稣的母亲。
教宗解释说:面对丧失儿子的悲剧,一位母亲不愿接受安慰的言语或举止,因为这样的言行总是不恰当,绝不能减轻一个不能也不愿癒合的伤痛。这是一种与爱成正比的伤痛。
3岁就失去了父亲,每天都在害怕失去母亲。本该无忧无虑的年龄,却过早地因父母的病承担了很大的压力。每次见到我们,就认真地问:“阿姨,我们邻居小朋友的妈妈去世了,我很怕。您能不能不让我妈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