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当然被忆起,才会更深地感受到天主的力量和陪伴。神圣的工作在每个人的日常事务里,理想的前途在于从一点一滴做起。我们不但要梦想,而且要实干,我们要广施善行。
一天,邻居家的老太太来她家串门,指着墙上的那副“图画”说:“这个大胡子的人是谁?”“他是耶稣!”她还是面带微笑。“耶稣……耶稣是干啥的?耶稣很重要吗?”“嗯,耶稣是最重要的!”她笑得更甜了。
(同上P129)作为其宗教虔诚的前提,他相信天主独立于地球和人类而存在,在永恒中,天主以他全能之手掌握着这个世界;他相信,对于信仰宗教的人,天主处在所有思考的开始,而对于科学家,天主则处在所有思考的终点
对于参与此神圣祭祀的人,他们从中所领受的恩宠、祝福和宠幸是言语无法形容的。法国的路易王,每日抽空参加二至三台弥撒,他的一些朝臣说他被过多的弥撒负荷了。
人们物质条件好了,全世界旅游,当然开阔眼界增长见闻,不是件坏事,可是在我看来从来没有去过耶稣圣心内旅游的人,真的很遗憾!在一小时的明供圣体过程中,神父会用圣经的篇章带领我们走近耶稣体会耶稣的临在。
教宗说:耶稣并未描述一个被冒犯和忿恨的父亲,一个对小儿子说‘你得付出代价’的父亲。不,这位父亲拥抱小儿子,慈爱地等待他。
教宗坦言,「耶稣也曾被诱惑抛下有关自己使命的记忆,不给先知精神腾出位置,以安全感来取代希望」。这就是耶稣在旷野里受到的三个诱惑的本质。
所有经过‘慈悲之门’进来的人,都要经验天主的爱;天主要施以安慰、宽仁,并注入希望。(《慈悲诏书》3)经验天主的爱需要我们反被动为主动。
令人感到矛盾的是,为了逃避死亡似乎只能向杀害我们的人投降。这时,民众首长敖齐雅提出一线希望,他要求居民再忍耐五天,以等候上主的救援行动。
司铎是柔情的人,具体而柔情。」喜讯的第三个图像是上主被刺伤的圣心的巨大皮囊。教宗指出,「我们必须从祂身上学到,我们向赤贫者传报大喜乐时,若不秉持尊重、谦逊,乃至於受辱的态度,就无法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