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已湮没在南市大片灰色平屋群里的董家渡天主堂──在今天董家渡路和万裕街的交汇处,这所砖木结构的老教堂由于左近厂房的逼仄而显得有些内敛、谦逊。
由于去板寺山的路都在修,姐夫驾驶的车来回迷路,但是我惊奇地发现,姐夫没有一丝的抱怨。经过几番倒腾,我们终于到了山脚下。爬山时,姐夫走得很快,我们彼此间有了距离,姐夫的父亲在最后。
福音告诉我们:当他召唤时,“他们抛弃了一切,跟随了他”(路5:11)。与当时其他老师不同,耶稣没有固定的住处。他常常在路上。离开纳匝肋之后,他没有任何正常的收入或永久的工作。
对我而言也是如此,1953年9月21日,当我正在路上去参加学校的年度庆典,我感觉被催迫去一座圣堂办告解。那一天便改变了我的人生,并留下了一个印记,一直到今天。
圣周五举行拜苦路、亲苦像,以十四处苦路一步一步走耶稣被钉十字架的过程,而后亲吻耶稣苦像以爱还爱朝拜主。
圣周五,周学清神父带领全体教友跪拜苦路亲五伤,许多教友由于对主耶稣的爱及虔诚,一直含泪由始至终。恭迁圣体后,众教友自愿跪拜圣体。
(路6:36)回首50年来的人生足迹,深浅不一,时而攀登高山,时而跌入低谷,但都在天父的慈爱与眷顾下一路走来。走进50岁,开始领悟到人生的意义:基督在我内生活(迦2:20)。
来自孟加拉国的被告纳路·伊斯兰(NazrulIslam)。另有五名罪犯因盗窃罪,各被判处10年徒刑。拉纳哈特耶稣玛利亚修会会长宽恕了施暴者。
(梵蒂冈新闻网)一同前行,而不是各走各的路,我们是因天主圣意而相遇的兄弟姐妹。通过这种方式,天主教徒和东正教徒就可以体验到,我们的共通之处远远超过让我们保持距离的因素。
12点,教友们先在三圣亭念经祈祷,然后拜苦路上山,此时头顶的太阳已是火辣辣的,教友们不顾天热劳累,心中默想耶稣当年所走的苦路,不禁感慨万千。下山回到三圣亭,教友们诵念了《向佘山圣母颂》又唱了一首圣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