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说:倘若不悔改,不把法规转化为具体的态度,不藉着祈祷与天主相遇并接纳祂的圣言,不寻求正义与和平,不救助穷人、弱小和受压迫者,仅仅按照字面意思拘守法规,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当时耶稣的肋膀立刻流出血和水,象征天主对人类慈悲的爱。这个爱,教宗本笃十六世经常强调说是非常具体的,因为天主降生为人。
基督徒的使命是要成为「天主圣宠的渠道,让祂的慈悲、仁爱和真理能建设一个坚不可摧的家园,如兄弟姊妹般和睦共处」。
也就是说,祂在唤醒那些自称是正义的拥护者的良知,但也提醒他们是罪人。他们一听耶稣说,谁没罪就先投石,就从年老的开始到年幼的,一个一个地都溜走了。
教宗最后表示作“好基督徒”即意味著“服从”天主的话,聆听天主有关正义、慈悲、宽恕和怜悯的教导,而不是在生活中言行不一致,利用一种意识形态来让自己向前迈进。
这不是暗藏模棱两可的虚伪宽容,而是由慈悲所缓和的正义。耶稣若是来寻找罪人,更胜于寻找义人;祂如果是先来照顾病人,而后照顾健康的人,那么祂门徒的行动就不该压抑恶人,却要拯救他们。在那里,存在着耐心」。
:“在纪念马丁·路德·金(MartinLutherKing)发表《我有一个梦》演讲活动日的机会上,美国主教们为了治愈种族歧视的不义和建立和平,举行守夜祈祷和守斋日,祈愿暴力、种族主义和仇恨的罪恶转化成慈悲
教宗援引《生活的基督》和《福音的喜乐》两道劝谕的思想,强调平信徒的圣召首先是在家庭内的爱德,同时也要透过社会和政治上的爱德增进和平、共处、人权、正义和慈悲。
母亲更是一位慈悲待人的女人。当时,我们家很贫穷,在村里数一数二。但我常看到,每当得到舅舅的接济,母亲总是要送一些给更贫穷的人。每次有外人串门赶上饭食,母亲即使自己空着肚子也要让于别人。
慈悲便是关乎自由的问题。」慈悲是一种触动内心的情感,「当一个人体验到慈悲时,便由直觉明白了许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