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团体和基督徒个人的存在不是为了自己,更不是为了建立现世的巴贝耳塔,也不是画地为牢,而是蒙召去关心那些饥渴寻找天主的人,帮助那些在身、心、灵上受伤的兄弟姐妹。
「传教士吸引人的不是其专业知识:而是他的信仰,即使一个人没有用语言听到也能看到的信仰。」卡华索拿修士记得一位不会说日语的老传教士,每星期他都会向想要受洗的日本人讲授教义问答。
教宗说这不是一种“思想主义的革命,而是精神上的,不是乌托邦的,而是实际的,为此需要极大的耐心,有时需要很长时间,避免任何快捷方式却走较困难的路,因为这是一条在良知的责任上趋于成熟的路。”
但龚校长强调,这不等于要教师纵容学生,或过分避免伤感情,而是应因材施教。“老师亦受益于学校的宗教薰陶”,“教师的牧者心肠和教学素质,来自福音的滋养,以及随挫折而来的成长”。
教宗解释道:“救恩不是喝一杯水来保持身体状态良好,而是走近水泉,即耶稣那里。
菲奥里托神父的不介入,并非漠不关心,而是尊重对方,让对方自由地畅所欲言。菲奥里托神父专心聆听,不卷入是非,保持平静,并协助对方心平气和,让天主来推动他人。菲奥里托神父不爱说教。
教宗方济各强调天主的选择,「当天主通过祂的圣子使万物有了新意」,祂并没有拣选伟大的耶路撒冷城,而是选择了细小而偏远的纳匝肋村落,以及「一个民族当中一位年轻而贫穷的少女」怀胎。
因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听到无数的话语,但只有一个圣言(就是那位)对我们说话,不是谈及事物,而是关于生命。”在弥撒结束时,教宗送出50本《圣经》给予代表不同地方和范畴的人。
教宗在当天的要理讲授中以“童贞玛利亚,祈祷的女性”为主题,强调我们在祈祷中应秉持随时奉命的态度,向天主的旨意敞开心门,对待自己的生命不自以为是,而是将它交在上主手里,如同圣母那样。
关于护卫者,教宗解释说,在耶稣的时代辩护者并不代替被告说话,而是在被告的耳边提示他该说什么。圣神也是这样,祂“不取代我们”,而是启发我们,却不强迫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