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精神为欢欣的准备,积极的慕道、悔改更新、彼此和好,去迎接主和我们的逾越节。
当天的主日福音记述耶稣设的一个比喻:天国好比一个君王,这位仁慈的君王赦免了仆人欠他的巨债,然而,这个仆人却没有照样做,没有免去另一位同伴欠他的小钱,反而把他下在监里。
(若14:6)主耶稣明确地告诉我们,他就是生命,可是相比我们肥胖的身躯,我们灵魂的生命却奄奄一息、骨瘦如柴,其原因就是没有把耶稣的话当话,不去想耶稣是怎么告诉我们的。
他向聚集在圣伯多禄广场上的信众提及他前一天访问波黑的意义说:我前往萨拉热窝,是为鼓励不同民族走和睦共处之路。教宗在讲话中回顾前一天6月6日在萨拉热窝的牧灵访问。
不仅是因为这句话和耶稣当年的教导很像,更是因为,在这个满怀怒意的关头,我才理解了这句话内含的力量和意义。
我们已习以为常,以致巨大的悲剧被默默地略过了;我们会听不到众多的弟兄姊妹们的痛苦和绝望的呼声。让我们看看叙利亚人民,他们经历十多年的战争,战争造成了许多受害者及无数的难民。
当天的福音讲述了妇女遇见复活主基督的事迹(参阅:玛廿八8-15)。教宗指出,这段福音章节呈现出一个日复一日的人性抉择:在耶稣复活的喜乐与希望,以及对坟墓的眷恋之间作取舍。
圣人的遗骨被送往祭坛的游行过程是个格外感人的时刻,一个名叫恩佐的7岁儿童也参加了游行行列,他是因加尔旺会士的转祷而显了奇迹诞生的。信友们以激动兴奋的目光注视着圣人的遗骨,会场上唱起欢欣喜庆的歌曲。
教宗向聚集在圣伯多禄广场上的信众说:我想到很多忍饥挨饿、遭遗弃和剥削、被迫卷入战争以及被排斥的孩童。看见这些带着不安目光的不幸孩子们实在令人心痛。他们逃离贫穷和冲突来敲我们的门和心门,恳求援助。
耶稣在最后晚餐中做了一件很特别的事,就是给门徒洗脚。他第二天就要被钉在十字架上了,这是他和门徒们一起吃的最后一餐,就在这晚餐厅里,他选择了给门徒洗脚。你有没有给人洗过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