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会神长们在小组讨论中思索了《工作文件》的结构和用语,指出其中有些思想过於西方化,以欧洲为中心,缺乏吸引力而且有时含糊不清,没有指明阐述的对象是谁。
’门徒都惊奇这话,便问道:‘这样,谁还能得救呢?’耶稣用鼓励的目光作答,这是第三种目光,祂说:得救的确‘在人不可能,在天主却不然!
谁若经历过巨大的痛苦,尝过所谓的『地狱之苦』,他就必能成为社会的先知。这个社会把人用过即丢,你们要致力於使人不再深受其害。」
谁若呼求天主的名字为恐怖主义、暴力和战争作辩护,他就不走在天主的道路上:假藉宗教名义的战争本身就是攻击宗教的战争。因此,我们怀着坚定的信念,重申暴力和恐怖主义有悖於真正的宗教精神。」
爱德是一份恩宠:它不在乎我们是谁,而在於显露上主赐给我们和我们自愿接受的那份恩宠;我们若不先与耶稣相遇,不受到祂温良和慈悲面容的催促,我们在与他人的相遇中就无法表达爱德。
谁若逃避十字架就是逃避复活的主!你们要成为一股积极的力量,成为这个社会的光和盐;你们要成为向前奔驰的火车头,径直奔向终点;你们要成为希望的播种者和搭建桥梁的人,建立对话与和谐。
你们赦免谁的罪,就给谁赦免(若廿22-23)。虽然门徒们在耶稣受难时背弃和否认祂,但祂不批评他们,反而赐予他们宽恕的圣神。教宗指出:圣神是复活主所赐的第一项恩典,祂赐予这恩典首先是为了宽恕罪人。
当人生活中的公仆们没有活出一个整合的、廉洁的生命时,当生活的每个角落都不被信任光顾而充塞着疑窦时,我们不必惊奇人们不知道信任谁,更不必惊奇他们不信赖天主。让我们藉着对自己圣召的忠诚而重整我们的信仰。
教宗最後总结道,谁若按照圣神的旨意生活,就会处於一种灵修张力中,一端朝向天主,另一端朝向世界。
周二清晨去教堂,弥撒中前排坐了一个小伙子,看上去大约二十五六岁的样子,他前后左右甚至不时地离开自己的座位,逮住谁就问谁他不知道的正在进行中的礼仪问题,整个弥撒的过程他是茫然的、忙乱的,不和谐的,唱歌不知道用哪个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