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凶极恶的日寇对这里的神长教友和村民恨之入骨,进行一次次“扫荡”,将教友和村民赶入教堂屠杀、焚烧。
一出车站,我们就望见高高耸入蓝天白云的两座钟楼,我们这些老者,忘记了一路颠簸,嘻笑着朝教堂钟楼的方向走去。队伍到达圣堂的门前,那里停放着几辆大客车,乘客是来旅游的年轻人,他们在导游的带领下购票进门。
由于朝圣的教友太多,山上的教堂小,满足不了教友参与弥撒的愿望,所以山下的教堂也为广大教友开放。山上山下钟声共鸣,弥撒歌声此起彼伏,此情此景宛若天堂盛景,令人举心向上。
12月24日夜晚,教堂与民宅的灯光闪耀,年轻人纷纷涌向街头,带着各式的圣诞老人面具,借着“西方的节日”聚会,娱乐……我从教堂出来,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避开繁华与喧闹,独自思念着他———这个节日的真正主人
由于我家离教堂较远,为了参与早晨的弥撒,她必须凌晨4点起床,赶第一班公交车,然后再徒步几里路,才能按时参与弥撒。
曾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永不妥协》,它写的是发生在阿尔伯特山教堂的一件事:这座教堂以接受难民和新的移民著称,但有一条件,即:必须信仰天主,否则必须离开。
紧挨教堂大门的马路上是浩浩荡荡的秧歌队,高唱着圣诞歌,锣鼓喧天,此起彼伏。
早上8点来自铅山安州天主堂的威风锣鼓队,在教堂院内敲起了喜庆的锣鼓,喜乐的声音环绕在教堂的上空。教友们在修女的安排下有条不紊的准备庆典前的事项。
主教建议:「如果住宿附近有教堂,那可以用作祈祷的地方。」 最新的牧函写道:「基督徒东道主,在当地教友的帮助及堂区神父的共识下,将负责确保教堂在必要的时间开放,并邀请客人到那里进行默观和默想。」
7月30日(常年期第17主日),来自西什库教堂、通州和亦庄堂区的礼仪服务组的各位兄弟姐妹齐聚西堂,开始了首次四堂区礼仪服务组的学习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