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最後总结道,耶稣会士的道路不孤独、不平坦,我们要与全体天主子民一同走这条路,努力帮助他们。只有这样,耶稣会才能拥有各民族、各文化的面貌、腔调和味道,好使人人受益,事事得利。
耶稣哀哭耶路撒冷,因为她没有认出上主眷顾她的时期(参閲:路十九41-44)。子民这不忠的历史,这没有认出天主抚摸、天主眷爱的历史让耶稣基督痛心,因为天主爱恋祂的子民。
当天礼仪选读的福音记述了圣母往见依撒伯尔的事迹(路一39-48)。依撒伯尔向玛利亚高声喊说:那信了由上主传於她的话必要完成的,是有福的(45节)。
今天,我们停下来往後看,看到我们走过的路是美好的,上主没让我们失望,上主是信实的。教宗勉励众人奋勇向前。这就是基督徒的生活:朝向最终的相遇前行。
堂区的路坑洼不平,周神父又和众教友自己动手修路栽树,从内部装修到堂院美化,都是在周神父身体力行的感召下,众教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大家自告奋勇,不约而同地参与到了维修教堂的劳动中。
为此,教宗鼓励众人效法福音比喻中慈善的撒玛黎雅人,而非那两个不顾垂死伤患的司祭和肋未人(参阅:路十30-37)。「上主的法律规定,在这种情况下有提供救援的义务,但他们两人却绕开伤患,没有停下脚步」。
慈善的撒玛黎雅人就是如此把这慈悲的油敷在那个无人过问的不幸者的伤口上(参閲:路十34)。此外,慈善的听告解司铎也应是充满圣神的人,具有分辨能力的人。教宗感叹道:欠缺分辨能力对教会造成多大的伤害啊!
教宗接着引用福音中慈善撒玛黎雅人的比喻(路十25-37),表明这个比喻是「今日人类的故事。人们的道路上满目疮痍,因为置於中心的是金钱、事物,而非人。
弥撒结束后,大家一批批,一拨拨在新建的苦路像前,蜿蜒曲径依次敬拜,默想基督的苦难,痛悔自己的罪过,感谢天主的救赎大恩。
今天,让我们特别为教会内的僵硬者祈求扫禄;为这些与他一样僵硬却诚实的人祈祷,这些人拥有热忱,但走错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