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本笃十六世昨天上午在维也纳的主教座堂圣斯德望堂主持了主日弥撒,他在讲道时为信友们阐释了主日(星期日)的真正意义。这座主教座堂是维也纳最美丽的圣堂,堂内外参礼的人数达到1万5千人。
这意义深远的举措旨在深化广大教友对天主教教理的学习了解,提升信友们的信仰水平,共同迎接福传事业的新挑战。在这一年里,厦门堂区以不同的方式引导信友们领悟天主教教义要旨,更全面地理解信仰的内涵。
渐渐地我能背圣号经、信经、天主经、圣三光荣颂、圣母经等经文。开始时,我会背不是因为我信,而是因为全神贯注,为的是想与她们比高低!这些短小经文总共加起来也没有佛教最短经文的一半。
另外,一位三世纪对圣经很有研究的教父奥利振经常给信友一章一章地讲解圣经,所以他留下了很多著名的道理。
耶稣为他们的信心所感动,就把他治好了。(谷2:1-10)这则圣经故事使我想起了一位传道员。一、福传动机她叫杨玛丽,出生于教外家庭,进教18年,现在已步入老年,但身体还很硬朗。
偏差的解释导致一些人开始出现身份认同的危机,有些教友选择离开天主教会,有些神父选择离开铎职;相反的,有些修女希望做神父,有些教友希望自己做弥撒……这些问题一方面是社会上相对主义和物质主义的影响
两位教宗一起宣圣「是给教会信众一个讯息:他们两位很好,他们真的很好。诚然,还有保禄六世和若望保禄一世,两位的个案仍然在审核中。」
因为铎职的服务是指向基督,所以它具有很深的存在性,就是神父变成了他所做的,如同基督所做的一样。神父在被祝圣时有了不可毁灭的标记,这标记就是让神父永久地去服务。
这个见证让我们看到一位佛教徒如何认识上帝恩典的经历,也可以给我们在带领周围佛教徒朋友信主中一些启发。我们中国人都一样是在五千年文化背景下长大,大概都接触过儒、道、佛,特别是佛教的信仰。
三原教区各位神父(神职)、修士、修女及主内全体教友们:教宗方济各于主历二零一五年四月十一日复活期第二主日即天主慈悲主日向整个教会颁布了慈悲特殊禧年招书:《慈悲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