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如果你是一位基督徒,一定会说:求主带领!求主带领,就要与基督同化,度基督化的生活。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生命的改变。如果你是耶稣的眼睛,你会注目何处?是充满渴望的人吗?
穷人、穷人的现实便成了反思皈依的出发点,明了基督徒必须作出何等的个人努力,才能建设一个更公正、更符合尊重人的价值及福音精神的社会。教宗特别谈到几个重点:与家庭交谈、鼓励家庭、鼓励青年。
教宗方济各2月6日在圣玛尔大之家的清晨弥撒讲道中强调,基督徒的殉道不是过去的事,许多人即使在今天仍成了仇视基督的人的牺牲者。教会于当天纪念日本殉道者圣保禄三木及同伴,弥撒福音叙述了洗者若翰的悲惨结局。
正如刘玉玲女士在课程中,给大家提出的建议:一个基督徒要书写自己的人生。随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很好途径。而寇宏广先生也不辞辛苦,将每一位通讯员的文稿仔细审阅,并给出了详细建议。
许多次,基督徒在办告解时,这些品德似乎都丢失了。为什麽呢?
如果一个教外的年轻人感到无聊,尚可理解,但一个基督徒青年若也有这种想法,那真会让天主伤心。无聊,确实是病态的现象,可是,却不是绝症,不是无药可救的。
教宗接着表示,在这宣讲的互动中配合要理讲授的重大主题,把要理讲授作为基督徒生活走向成熟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体验到天主的慈悲。教宗说,这是慈悲的具体经验,不是抽象的概念。
这一切使我们灰心丧志,使我们成为平庸、冷淡和乏味的基督徒。耶稣倾流祂的圣血,作为我们得救的赎价和圣洗池,使我们洗净一切罪过:我们要注视祂,到祂的水泉饮水,以免我们因罪而灰心丧志及受腐败的侵蚀。
这位东正教会大公宗主教的代表也提议将9月1日定为众基督徒为环境祈祷的日子。
我们基督徒将耶稣基督比作太阳,将教会比作月亮。月亮本身不发光,若它躲藏起来,不让太阳照射到,那麽就会漆黑一团。太阳是耶稣基督,若教会离开耶稣基督或者躲藏起来,她就会陷入黑暗中,无法作出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