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谦卑而诚心实意地为囚犯洗脚并吻他们的脚;他看望囚犯并为他们主持弥撒时,不去触动他们的伤痛,却又用希望一词作为鼓励他们悔改重生的动力;他走入穷人时,态度和蔼亲切,毫不做作;他接见青年信徒时,话语中充满鼓励和希望
加尔各答的圣德肋撒修女正是让人看到天主爱穷人和病人的爱德模范,她整个一生都是慷慨分施天主慈悲的人。
德肋撒修女为那些穷人中的穷人所做的,别人亦会做,然而,世人也许不知道,或不愿知道世上有人这样为穷人服务。但是,天主却愿意全世界都知道德肋撒修女所做的,为的是要透过她,让真理耀眼的光芒闪耀出来。
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省市,但是为了真诚服务,我们都愿意把天主赐的那份光和热在实际生活中去表现出来,把爱带给需要帮助的人群中,特别是那些无人照顾的穷人和老人身上。”
《圣经》中颇为经典的穷寡妇捐献的故事一直为人津津乐道:区区的两个铜板,是她的全部所有,却悉数捐出。什么人最慷慨?不是捐得最多的那个,是捐得最用心的那个。老修女离开的那天,是主日。
教宗提起当天主日福音中圣玛尔谷向我们展现的耶稣关于世界终穷的那段话:“天地都要过去,但是我的话却永不会过去。”教宗说这段话简洁明了,打动人心。
令人惊异的是,她在那里不多久便开办了学校、医院、孤儿院,她还照顾监狱中的服刑人,同时不遗余力地令那里大量的穷人和移民得以更好地表达出他们从意大利带去的丰富文化与信仰。
信念和国籍不同的所有善心人士都能参与这个全球性的改变进程,并受到手足情谊的理想启发,格外关怀穷人和被排斥者。教宗最后对这些青年表示:亚西西的圣方济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想,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一个计划。
换句话说,他树立的榜样是要照顾和关怀需要帮助的人,尤其是“受苦者、穷人和无家可归者,以及难民”。
在果阿邦服务的保禄孝女会印度籍修女莉西(LissyMaruthanakuzhy)向《罗马观察报》表示,在印度的174个教区和众多天主教养护中心、病患照护中心和「新冠战士」志愿者团队里,处处都有「爱德与使徒工作的经验,惠及穷人和许多失去生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