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最後表示,「圣母急速往见表姐依撒伯尔(参阅:路一39),我们也要聆听圣神的邀请,急速动身会见那些需要我们照顾和关爱的人,因为正如圣瓜内拉所教导的,『基督徒的心相信并感受到,他不能经过穷人的贫困面前却不伸出援手
教宗方济各从选自《依撒意亚先知书》的第一篇读经谈起。透过天主的这段独白,我们明白了天主拣选祂的子民不是因为他们杰出或强大,而是因为他们是万民中最弱小和贫苦的。
教宗以福音中慈善撒玛黎雅人的比喻为例,引导儿童们分辨哪一种对待伤患的行为才是接纳。教宗最後总结道,接纳就是对人负起责任,予以抚慰,并且鼓励儿童们身体力行作出接纳之举。
耶稣告诉伯多禄说:‘西满,西满,看,撒殚求得了许可,要筛你们像筛麦子一样。但是我已为你祈求了,为叫你的信德不至丧失’(路廿二31-32)。
随後,她即刻前去探望表姐依撒伯尔,只字不提所发生的事。谦卑就是这样,与上主同行,我们幸福、喜悦,因为祂注视我们,我们因谦卑而喜悦地赞美。
耶稣在受洗後展开了祂的救恩使命,祂的态度有如「谦卑又温和的仆人,仅凭藉真理的力量,如同依撒意亚先知所预言的:『他不呼喊,不喧嚷』(卌二2)」。
教宗引述依撒意亚先知说:不要害怕!因为我与你同在(依四三5)。这是天主安慰的话,祂始终参与祂子民的历史。希望便由此而生,如果我们总能关爱近人,则历史的每一个新悲剧也能转变成为好消息。
述职结束後,亚历山大科普特礼宗主教易卜拉辛·依撒格·希德拉克(IbrahimIsaacSedrak)接受本台采访,略述这次述职的经过。
教宗说:我们的希望不能基於人的推理、预见和承诺;这希望在不再有希望的地方,不再有任何指望的情况下显示出来,就如亚巴郎怀着希望而相信了那样,虽然明知自己已经衰老,而且他的妻子撒辣也已绝孕。
比喻中的田地主人代表天主,而仇人代表撒旦;一个播好种子,一个撒莠子。仆人想要拔除莠子,主人却不同意,因为麦子也可能会被一同拔掉,因此主人叫仆人让二者一同生长到收割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