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基督徒在用餐前后,都要祈祷,以感谢上主赐给我们食物和平安。国人虽然没有这样的礼节,却也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古训,这是感恩上的相通之处,但在心理上却有所差异。
谁也不能否认:人格的力量有见证基督并吸引人皈依基督的力量,人格的光辉能够折射救恩讯息所显示的真理的光辉,人格的魅力能使人脱胎换骨———能感化、教育、改变和征服一个人。
教宗于是说:“耶稣显圣容邀请我们敞开内心的眼睛,留意临在整个救恩史上的天主的光明的奥迹。全能的天主在创造宇宙之初便说‘有光’,于是光和黑暗便分开。
我在主日参加弥撒,做这事那事,就足够了吗?其次,我的基督徒生活是否半途而废,不冷不热,让圣神难过,又不愿让圣神推动我们前行、开放?
教宗说:上主以一项许诺来回答辣黑耳的辛酸和哭泣,这对她来说才是真正受安慰的理由:子民将从流亡之地归来,在信德中自由地活出自己与天主的关系。泪水生出了希望。这不容易理解,但千真万确。
会士们的歌声似乎与昔日耶路撒冷圣殿内赞美天主的声音相呼应,那是西默盎和亚纳看到玛利亚和若瑟将小耶稣奉献给上主时发出的赞美声。教宗的弥撒讲道从《路加福音》记述耶稣被献於圣殿的事迹谈起(路二22-40)。
神父在墓地祈祷故去的老人名叫胡盛海,圣名若望,生前一直热心敬主,常年在教堂服务,去年因病去世,享年95岁。
昔日,天主在人类伟大的救恩史上召选了亚巴郎、梅瑟、诺厄等先知和君王引领百姓成为他的选民。
所以圣母经过现世的旅途后功德圆满,天主把永远的喜乐和救恩——天堂上的福乐,给了圣母。
苏尔普里齐奥自幼遭到叔父剥削,并以莫大的信德接受了骨癌的病痛,他于一八三六年病逝,年仅十九岁,是职业灾害受害者和伤残者的主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