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教宗说:“这需要以使徒的目光看待当今的世界,就是说,要懂得分辨,并具同情心,没有恐惧、没有偏见而要有勇气去看这个世界;以天主的眼光看待,感受人类的痛苦、喜乐和希望……。
但其实是人受召令自己的勇气和信心活跃起来,走出自私、恐惧……冷漠、投机主义的泥泞。”他说,不要判断天主,而应该谦虚却坚持地向天主呼求:请醒来!不要忘记你的受造物。
核子战争的恐惧,环境污染等等,人也无法控制许多天然灾祸、旱灾、蝗虫、地震等。又如何能完全明白宇宙的奥秘?如何能解决人生许多问题?
威廉斯总主教指出,今天,宗教社团间、民族间、国家间的互相猜疑似乎不断增加,这是受到那些生活在恐惧中的人或那些热爱权力的人的影响而形成的。
教宗期勉各位艺术家建立起某种「避难城的网络,进行合作,帮助世界摆脱那些没有意义又空虚的自相矛盾」,克服「种族歧视、仇外心态、不平等、生态失衡,以及对穷人的恐惧」。
这转变并不容易,而且往往会让人心生恐惧,因为它需要放弃固有的确信和既定的模式。耶稣阐明,唯有通过水和圣神,才能获得新生命。这不是在生理上返老还童,而是向圣神的化工敞开心扉。
然而,《若望福音》借著拉匝禄的复活,挑战了这一观点:真正的死人不仅是那些停止呼吸的人,也包括那些被恐惧、羞耻和控制所束缚的人。
因此,教宗“期勉每个教区都能推动非暴力教育的课程,为当地的冲突采取调解措施,并推进一些接纳的计划,将对他人的恐惧化为相遇的机会”。但愿每个团体都成为“和平的家”。
理性主义者也曾试图以理智克服对死的恐惧,用生的意义替换死的无知。斯宾诺莎更指出:自由人,亦即依理性的指导而生活的人,不受畏死的恐惧情绪所支配,而直接地要求善。
顶多就是你不能做这个,会下地狱;你要做那个,会进天堂等等,使人对天主有恐惧没有爱。3、没有宗教信仰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