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重要的事,不在于我们在何处,而在于我们朝着什么方向走,我们不求永远的富足,但求病痛时得你的医治。强健时能为你做事,但求失败时有你的扶助;成功时归荣耀于你。
教宗最後总结道:福音以这个声音结束:‘这些事开始发生时,即骄傲、虚荣,以及这一切都被摧毁时,你们应当挺起身来,抬起你们的头,因为你们的救援近了’,也就是说你们已被邀请赴羔羊的婚宴
这真是很美妙的事!耶稣要求我们谦卑并向祂呼唤:‘上主’。只需这句呼唤便足矣,祂将为我们做其余的一切。
神父在一次很美的讲道中说:‘犹达斯弟兄,你心中发生了什麽事呢?’我们要了解迷失的羊。我们或多或少也是迷失的羊。教宗接着说,犹达斯不是一个满足的人。他逃跑,因为他有双重生活。
正因如此,「默观圣诞马槽便是默观这悲泣,也是学习聆听周遭发生的事,拥有一颗敏锐开放的心,觉察近人,尤其是儿童的痛苦」。
但教友们的心却保持火热,不论是八九十岁的老人,还是十来岁的小孩,大家都坚持留在堂里听道理、默想圣经、做默观祈祷……特别避静最后一天,丁神父以真正的悔改为题向教友们宣讲告解圣事的意义
伯多禄自知是宗徒之长,觉得自己得向前凑近一点,看看发生什麽事。当大司祭的女仆认出他来,对他说:可你也是门徒,他就连忙答说:不,不,我不是!这个伯多禄,首任教宗也曾背弃了耶稣!然而,这些人是见证人!
怀抱异类,拥抱异类,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人其实是最不可爱的一群高级动物,高智商决定了很高的自我优越感和排他性。
谈到当天的福音时,教宗说:耶稣行奇迹,为救人做了很多事,人们感到高兴、幸福,他们却说‘祂做这些事是仗赖魔王贝耳则步驱魔’。这是亵渎。
可是,在这个人的死亡中到底发生了什麽事能如此果断,以致改变了死亡的面目呢?我们几乎可以直觉地阐明,耶稣下到墓穴内,但祂又从墓穴的另一面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