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藉着祂的死亡和复活,使逾越的意义达致圆满,弥撒正是为纪念祂的逾越。弥撒不仅是一个回忆。不,它的意义更为深刻,是重现2000年前发生的事。
杜松杰神父在第二台追思弥撒中讲道说:对于基督徒,死亡不是终结,是进入永生的门径,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在罪恶中死亡,在不知痛悔中死亡……杜神父还语重心长地告诫做父母的要重视孩子的信仰
关于死亡,圣女日多达这样说,愿我们在主内共勉!我渴望临终前有领全圣事的充分时间,可是我认为最可靠的准备善终的方法,是服从天主的圣意,服从天主的安排。
黄神父亲自布置了这一场景,寓意为有信仰的人死亡是一种希望,是一种为亲近主迈入永生幸福的一个记号。棺材里的镜子则让人看到棺材里的自己,也提醒大家向死而生,珍惜并善度自己的生命。
当天取自《智慧篇》的读经一讲述我们的受造说:其实天主造了人,原是不死不灭的;但因魔鬼的嫉妒,死亡才进入了世界。教宗对此解释说:魔鬼的嫉妒引发了这场战争,开启了这条以死亡为终点的路。
“非典”让我们懂得,死亡离我们并不遥远,即使我们没有“非典”这种瘟疫,我们终将同样死亡。柏拉图认为:如果不考虑意外事故造成的非常死亡,每个人的寿命在出生就已确立。
因为一个人若是为了热爱和效法耶稣而舍弃性命,意味着他战胜了死亡,将生命献给了世界。服务的人,必得救。相反地,不为服务而生活的人,活着没有意义。
教宗在讲道中也请信徒不要害怕死亡,因为生命旅程并不因此而中断。当天的第一篇读经叙述达味王的死亡。教宗解释道:每个生命都会有个终点,这是人们最不喜欢谈论的话题,一直避而不谈,但是死亡是每天得面对的现实。
他的哀号证明了人在死亡奥迹前的恐惧,以及人悲痛地意识到唯有天主是脱免死亡的答案;因此,他无法想像天主所派遣的默西亚会在十字架上毫无作为地等死。他不能明白这一点。他不明白耶稣的牺牲奥迹。
当年我一口气读完后,便被它深邃的神学和灵修思想所触动,更为小说中涉及到的痛苦、死亡、罪恶、宽恕、治愈等人类经验,以及天主(或曰上帝)在此过程中到底扮演着什么角色这一神学主题而沉思良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