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这样描述:他并不是音乐家,但世上多少音乐家(如贝多芬、巴赫等)都因他的名创作了无数伟大的乐章,当亨德尔的《阿肋路亚》大合唱1743年在伦敦上演时,坐在观众席中的英王乔治二世的心被乐曲所震撼,禁不住肃然起立
他不在这里了,他已经复活了(路24:5-6)。从那个清晨开始,这些话不停地在世界中回响,许多世纪以来这个喜乐的宣报从未改变过,同而且充满着无限和常新的共鸣。 他不在这里…他已经复活了。
含泪播种的,必含笑收割,从此之后,那家教友主日弥撒再也没有缺过,十几里路,风雨无阻。那村的外教人,对天主教也有了好感。
此外,教会法典专家们也经常谈及东方教会本着对疑难个案在牧灵上的宽仁态度,允许离婚的非法惯例,因为这一惯例为再婚或多次婚姻开了路。针对这种情况,缪勒总主教表示,这牵涉到大公合一这不可低估的问题。
(路5:14)特别是从耶稣受难到复活,再到升天,直到圣神降临,这五十多天里发生的大事,人人尽知,以至在厄玛乌路上,二门徒惊奇的问耶稣:“你恐怕是耶路撒冷城中唯一一个不晓得这几天发生什么事的人吧!”
耶稣与宗徒们的最后晚餐,也正是犹太人的逾越节晚餐(参阅路:二十二,7-13)。这晚餐是逾越节庆典的中心。犹太人很早就重视这一夜,而举行守夜礼。
他不在这里了,他已经复活了”(路24,5-6)。从那个清晨开始,这些话不停地在世界中回响,许多世纪以来这个喜乐的宣报从未改变过,同而且充满着无限和常新的共鸣。 “他不在这里…他已经复活了”。
(路24:26)试想,如果我们贪得无厌,把逼债式的祈求强加给天主,是否太狂妄了!
(参阅出34:6;德18:12;耶3:12;咏130:7)新约更进一步告诉我们:耶稣是「仁慈的大司祭」(希2:17),祂喜爱与罪人成为「朋友」(路7:34)。
主耶稣的一举一动是围绕着仁爱慈悲怜悯宽恕与救援,他不仅希望我们信赖、感激、效法天父的慈爱,你们应当慈悲,就像你们的父那样慈悲(路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