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看这个女人非常可怜,就动了怜悯之心,为了爱天主行善功工,把这个陌生的女人领回自己家,把自己身上的棉衣脱下来给这个女人穿上,给她吃了饭洗了澡理了发,然后这个女人高兴地走了。
其实,见证信仰、做光做盐不仅需要我们加强祈祷、多行克苦,更需要我们力行仁爱的善功。教宗2008年的四旬期文告中说:“四旬期激发我们重新发现天主的慈悲,好使我们对弟兄们也变得更慈悲”。
他说,这些善功是宣讲的具体表达,如此能够抵达“在世界各地的我们许多弟兄姊妹”。怀着喜乐互相帮助教宗提到教会最初迈出的步伐。那是一个“相互”扶助的团体。
二是诸圣的相通和共融,活着的人只要没有大罪,都在圣者之列,彼此可以代祷,互通善工。由于本纪念日的重要,既使遇到主日时,仍要举行本赡礼的迫思弥撒。弥撒后,举行公共追思仪式。
圣若望从一开始就以这样慎重的方式面对这个主题,在「若望一书」的序言中,他写道:「我们将所见所闻的传报给你们,为使你们也同我们相通。」
东西方文化有相通之处,蛮有趣的。黄杨对羊的关注源于就读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期间。他在学习美学时对羊大为美带来的一连串发现产生了兴趣,以至于1983年提交的毕业论文就是《论美的起源》。
无论是个人祈祷,还是带领大众做公共祈祷,教宗首先应该是一位和天主相通,传达天主旨意的人。第二,希望新教宗是一位和圣经通达的人。
教宗也分享他们众人皆师、及相通之处无所不在的信念。在信函最后,教宗希望和平与修和的福音精神,藉着他们的见证在我们同时代人中得以发扬光大。
我们每个人的圣召有所不同,但只要是在基督爱的奥体内,就都因同一的圣神而相通,每个肢体不论其部位在哪里,应都能反映基督的整体容貌,与基督一起同苦同乐。
祈祷亦称祷告,在宗教仪式中是人与神“相通”的最原始、最常见的一种手段。它表达了人对神的态度,向神述说自己的心愿,呼求神、感谢神、赞美神等,祈求神给予恩赐和保佑。同时,还表示向神的悔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