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小型信仰团体并非仅是教会生活的补充,而是驱动堂区从“静态机构”向“动态信仰生命体”转型的强劲引擎,深刻呼应了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梵二)所倡导的“教会是天主子民”(伯前2:9-10;《教会宪章》LG9
教宗主持公开接见活动(梵蒂冈新闻网)缺少礼仪,就是「没有基督」的基督信仰,只讲求内在的信仰,而礼仪、圣经和圣事乃是达致与基督相遇的「具体媒介」,基督「透过圣事的标记临在于圣神内」。
他指出,在走向合一的道路上,在“唯一的信仰宣认”下,“信经”能够将基督信仰不同派别,就如分裂的“瓦片”聚集起来,如同“瓦器中的宝贝”一样保护起来(参阅:格后四7)。
中文大学天主教研究中心三月廿三日于校园举行二十世纪香港天主教会历史研究系列首场公开讲座,主题为「香港天主教的传教历史」,讲者指宗座外方传教会神父建设初期香港教会,并一直关心民生所需与困苦,在堂区陪伴信徒成长
徐神父的讲座以“家庭、民主、信仰”为主题,课程内容丰富多彩,课堂气氛活跃。通过学习,使修女们的传教热火又一次点燃,对自己的圣召和人生的价值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增强了对整个自然界的同情和怜悯之情。
本地天主教和基督教团体9月28日于天主教教区中心举办题为合一的展望讲座,来自圣公会、循道卫理联合教会、信义宗、中华基督教会、祟真会及天主教会等逾百人出席。
四、朝圣历程中的信仰感受在朝圣历程中,我们都能耳闻目睹、亲身感受、有形无形,尽情分享各地教友信仰的感受和福传的实践,从南到北,也饱览天主神奇的造化、祖国大好山河。
事实上,正是“有赖于信仰、牧灵工作与公民努力”,那些贫民区“尽管面临巨大的困难,但仍以难以想像的方式取得了进展”。“就如信仰一样,每一次服务都是一次相遇,主要是我们从穷人身上能学到很多东西。”
人的本性需要信仰,信仰是我们人生当中的一盏明灯,带领我们的生活,希望在新的一年当中,能够引领我们常常改过迁善、寻求真理,在爱德中生活。
梵蒂冈电台讯)意大利«共和国报»9月24日刊登了荣休教宗本笃十六世回复数学家兼作家皮耶乔治·奥迪弗雷迪(PiergiorgioOdifreddi)信函的部分内容,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