祂的行动不是旁观者的同情,而是亲近者的同在。从奥斯维辛集中营里得以幸存的犹太作家,埃利·维瑟尔讲说,有一天,德军把囚犯们集中在刑场,让他们目睹一个九岁犹太小孩被绞死的情景。
很多人做错事情后,更渴望得到接纳,而不是指责,就像你在犯过错误之后所渴望的一样。我亲爱的弟兄们,你们应知道:每个人都该敏于听教,迟于发言。
天主走向人群就如孩子最大的渴望不是得到父母的礼物,而是和自己的父母每天生活在一起,同样的,我们人内心最大的渴望是看到天主,和天主生活在一起。
(玛6:2-4)四、看到人受表扬,心生嫉妒,说他这也不好那也不是。但耶稣在圣经上说“你只看到你兄弟眼睛里一根小刺而看不到你眼睛里一根大梁。你还是先把你眼睛里大梁去掉后再取你兄弟眼睛里小刺吧。”
教宗讲道的开场白是耶稣一再向我们重复的讯息,即:“天主不像我们人常常想像的居于遥远的天国,与人类的状况分离,不是这样,祂一直与我们同在”。祂的神国已经在人间。
教宗解释道:“有时,类似的事情也会发生在我们神父、执事、修会会士和修生的生活中:其实,我们在内心认为自己是中心,即使不是在理论上,至少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几乎只仗持自己的才干;或者,作为教会,凭借金钱、计谋
美国将凶手赵承熙列为悼念对象,何尝不是如此?原谅了赵承熙并不表示容忍暴力的存在,而是为了活得更有尊严,是为了解脱,是为了杜绝下一个恶的滋生和蔓延。“不宽容本身就是一种暴力”,这是印度圣雄甘地的一句话。
因为有了这些磨练,他们的生活应该变得更好,而不是更痛苦。我:你的意思是说这些经历有价值?上帝:是的。在日常生活中,经历是一个严厉的老师。她总是先给你考验然后再告诉你人生的道理。
生活在罪恶氛围中的人,对“福音”的接受,不是自然的,而是需要在“练习”中学习日渐接受的,需要在信仰选择中做出决定而接受。其次,主耶稣的福音是高于人的常识和知识的。
我们用惯了大自然这个名词,也用惯了生物本能这个词,其实这些词并不恰当,凡物不是自然而成,生物也不是生来就有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