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外婆说,姐姐12岁那年,家里来了外婆的一个佛教朋友,那人见姐姐的情况,当着姐姐的面说让我们家去南门山求陈先生,求他显灵姐姐的病就会好。姐姐出于礼貌和尊重,客人在的时候并没有说什么,但心中十分不高兴。
如果没有,那我们就需要加进去,否则,我们所宣讲的便不是生命之道了。五、耶稣传福音时,总是很尊重对方的意愿,等候对方自发显出信心。在贝特匝达水池旁,那个瘫子无望地等了38年,仍旧没有等到医治的机会。
然而,耶稣基督的教导,今天仍然有力地在我们身旁回响:你们不要为那可损坏的食粮劳碌,而要为那存留到永生的食粮劳碌(若6:27)。我们可能会问我们该做什么才是做天主的事业呢?
既然在信德中服从是自由地顺从所听到的圣言(教理144),在信德年的开始,我也向你们发出一项邀请:在信仰生活中,时时瞻仰那为了我们而被刺透的,让我们的身心都被他所吸引。
她为了立刻响应耶稣那深深触动她的「我渴」的呼求,就开始收留那些在印度加尔各答街头垂死的人们。
1月12日,笔者在邯郸见到了教会的福传楷模郑瑞平神父,他那对福传的执著追求已闻名教会。
在丝毫不弃绝个人责任的心态下,人对天主的自由回应却成为「共同的责任」-那是在基督内、同基督一起,藉著天主圣神的行动所应尽的责任;这回应也成为与那让我们能多结丰富果实的天主的共融(参阅若十五5)。
那两个青年走后,又第二次回来说:“鲍斯高神父,今天的早点,实在什么也没有啊!”这时弥撒已到了成圣体的时候。鲍斯高神父说:“你们先到仓库和饭厅里去看看,总会找到一些的。”
有一位外地教友向我谈及了关于神父的一件事情,有一深夜她开车前去请老神父终傅,但神父当时身体非常不好,神父说自己的身体已经难以行动,教友刚刚想走,但是此时神父却让教友把他扶起搀扶着去为那病人终傅,神父救人的热忱使那地方的教友们深受感动
省思的框架是在善内、走向善的旅程,也就是那分辨、陪伴不同处境,并使它们相融合的旅程。『善的旅程』的典型概念,换言之,所谓的『渐进律』让我们得以领会《爱的喜乐》的真正贡献,以及这份文件符合圣传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