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每个人从自己做起,不以冷漠的态度对待穷人的创伤,而要学会与那些遭受迫害、孤独、被迫迁徙或家庭分裂的人共患难;与那些得不到医疗照顾的人共安危,与那些忍受饥饿、寒冷或炎热的人共甘苦。
若没有基督,我们就被迫遭受每日操劳疲惫的支配,对明日忧心忡忡。与上主每个主日的会晤使我们获得力量,怀着信赖和勇气活在今天,怀抱希望奋勇向前。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新一代的亚马逊人民被迫迁移。教宗继续说,如果对某些人而言,你们被视为阻力或障碍,事实上,你们却以自己的生活向那无法衡量其成本的生活方式发出良心的质问。
同样以「救主之母」命名的修院,作为教区机构于一九九零年在高松教区成立,但修院在与当地教友就修院的财政负担发生争论后,于二零零九年被迫关闭。事件引发多个团体与高松教区深堀敏主教之间的争论。
「教会与流离失所者同在,与被迫离乡背井的人同在。世界上有4千万名被奴役的人,他们大多是青年」。
教宗说:我们都挂虑中东弟兄姐妹们的极大痛苦,他们是暴力的受害者,经常被迫离开一直居住的土地。他们跟随基督的足迹走十字架的道路,尽管分属不同的团体,却彼此建立了友爱关系,成为我们合一的见证人。
他被迫执行司铎职务,是在家中度这种生活的。在任何情况下他都忠于基督,完全遵守所发的誓愿,严格遵守方济会的会规,度加布遣会士的生活。
许多海地人被迫向多米尼加共和国的方向逃亡,设法找到必需品。一个被救出的女孩向本台表示:“我真不知道该如何描述我被救出时的心情。我一听到救助人员呼唤我的声音,就对自己说:‘我死不了。’
这些人在战争结束后被迫离开故乡,却在许多意大利城市遭受冷遇。拉皮拉接纳了他们,并表示:每个城市都包含著一项圣召和一个奥迹,他呼吁人们守护我们的共同家园。
官方数据显示有660人死亡,数百万人被迫离开家园,试图挽救一切可能。就像居住在奇朗宗县(阿萨姆邦)区Dwimugori村的65岁的巴希马夫人一样:「我有一块土地,我种植了大米。现在一切都被淹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