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是建基於承认「我们这时代的人们,尤其贫困者和遭受折磨者,所有喜乐与期望、愁苦与焦虑,也都是基督信徒的喜乐与期望、愁苦和焦虑」[1],教会建议要就我们这世界的难题与全世界人类大家庭交谈
这样的基督徒特别看重的是基督是否灵验,实际上把耶稣基督视为有求必应的基菩萨,只要他能救苦救难,能保自己和家人的平安和健康,那就会相信和皈依。中国长期以来是个封建社会,农民习惯于顺服。
王修女二哥王基庸,1911年生,辅仁大学毕业后在教会辅仁中学、竞存中学教书,后来到天津海关工作,负责接收物资,解放后被迫回家,后到唐山培仁女中教书,1975年退休回北京。
祠堂述古记碑的碑文显示:康熙十八年(1679年),一位身居高官的叫作赵承基的开封犹太人后裔,重新出资修建犹太会堂——一赐乐业(希伯来语,以色列的古音译)清真寺的经历。
前年冬天在庆祝郭正基、朱问渔二位晋牧典礼上与一位自治区宣传部很有水平的干部的谈话中,得知他曾在城川下乡二十多天,他发现天主教传入城川蒙古族后,当地牧民发生了与众不同的变化。
教宗方济各上任之后,为了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公益及维护人的基本权利,他不辞辛劳会见许多世界要人——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俄罗斯总统普京,美国总统奥巴马,英国女王等等,并安排了一系列的周游各国的国际拜访
我家经营着一个小首饰店,我平时去店里,婆婆帮忙照顾两个孩子,回家后孩子和家务基本是我一个人料理,店里的生意也离不开我,感觉为这个家庭付出了很多,但从来没有得到过丈夫的一句肯定、理解和欣赏的话,做好了是应该的
我们堂区组织亚纳会、爱心组、基基团等,常年进行爱德服务,到医院探访病苦之人,照顾孤寡老人等爱心活动,关注弱势群体,为贫困者送去温暖,送去基督的关爱,此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很多人因此而领洗入教。
从宗教背景而言,自从上一位先知玛拉基亚之后,他们很久没有听到天主的声音了,这种“空缺”既是他们找不到天主,也使人们意识到,“默西亚”就要来临了。
善者福之基,福者善之应。人的善举全在神的眼里,必得神的荫庇,乃至荫及后代。据《人镜》记载,清代有一位寒门学子姓韩,祖父和父亲均有好生之德,护生惜灵之心尤为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