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教宗方济各10月31日在梵蒂冈接见圣座传播部全体职员时作出的表示,他阐述了“良好传播者的形象”是坚持真理与正义并随时准备传播福音的人。
教宗邀请众人一起诵念保禄六世教宗于1969年5月1日向大圣若瑟恳求的祈祷文:“啊,大圣若瑟,教会的主保,你在降生成人的圣言身旁,从圣言汲取生活和劳动的力量;你经历了对未来的焦虑、贫穷的苦涩和工作不稳定的考验:今天你散发着光辉,你伟大形象的榜样
这些爱心捐献为主作了美好见证,为国分忧,协助灾区有关部门帮助了受灾乡亲,显示了全国神长教友的友爱奉献精神,树立了中国天主教界的形象。
纪念币背面刻画了圣神鸽子的形象,并配有一段拉丁文圣经经文:“Nonvosrelinquamorphanos”,即《若望福音》第14章第18节:“我必不留下你们为孤儿。”
营造良好的堂区福传环境,既能激发信友们的热心虔诚及福传热情,也能向外界展示出教会的形象及信仰精神,从而发挥福传的作用,产生福传的效果。教会场所往往给人以庄严、宁静、肃穆之感,使不了解的人望而却步。
文告中教宗也谈到与网路有关的局限,这些局限包括传播相互作用的片面性,传播的对象有只限属于自己范围部分人的趋向,使用网路传播工具的人有陷入建立自我形象的危险,迷醉于自我得意中,甚至创造出自己读者观众的轮廓
(《爱的喜乐》以下简称A.L.13)我们因此而相信,家庭的福音起源于人的受造,那原初启示了如下的真理:人的婚姻不是一个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在的关系,肋骨的形象一方面代表着男人与女人平等的关系,另一方面代表着男女因爱结合而成为一个身体的关系
其中有一部分叫《天主教界在“二战”时的贡献与历史形象再造问题》,就是以“正定惨案”和抗战时期天主教和人道主义救援为例,利用当时能够看到公开的报纸、杂志报道的与天主教相关的一些抗战时期的人道主义救助例子,
由于我们不认识死亡的世界,我们只可以借着不太适当的形象来想象克服死亡的进程。那些形象固然无法胜任,毕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个奥迹一二。
教会往往会被描绘成反对科学进步、禁锢人性自由的形象,教友生活就是只知道礼拜天上教堂做礼拜,去尽敬神的义务而已;又因教会有许多规矩,而被人认为与宋儒的“存天理,灭人欲”相等同,以为宗教就是为了敬神而限制人的种种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