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如果您身边也有这样的好人好事,请拿起笔和相机,记录下他们不平凡的经历和感人的瞬间,与全国百余万读者分享吧!此类稿件本报将优先予以刊登。(投稿邮箱:1991@chinafaith.org)
一直以来,社会人士对圣教会的认知相当片面甚至不实,然而,很多人通过《读者》、《南方周末》、《海外文摘》等报刊知道了这位“穷人之母”、“贫民窟的圣徒”,对她产生由衷的敬佩。
近日,在美国纽约为华人教友服务的遣使会士蔺若瑟神父,应邀介绍了当地新冠疫情,与读者朋友分享了疫情期间的信仰、生活情况。
从这本书中,读者不难看出白大诚教授与尹玮玲教授以中国为他们的学术研究之国。对于他们而言,中国宗教学也是身为美籍学者的中国宗教学。
为此,本报呼吁热爱文字福传的读者们与本社携手,共同捐款,为老神父的堂区建一小型图书馆,大约需要5000元。汇款请寄到本社,并在附言栏注明“为茨林堂区”。
松隈先生为本报读者介绍了这家医院的背景。《日本天主教周刊》曾经两次报道了该事件。他说,虽然有弃婴窗口存在争议,但日本教会和日本能政府以及日本社会多数人还是支持这一爱德做法。
圣保禄用种子长大成植物的形象回答了这个问题,同时提醒他的读者:多种不同的身体已经存在在我们的宇宙中。
本报转载过来,与读者共分享。(上接08-1-10期第四版)读经前的祈祷读圣经是聆听生活的天主讲话,“当我们祈祷时,我们向天主说话;当我们阅读天主的圣言时,我们听他讲话。”
读者们或许在猜他的年龄。祥路兄弟今年才40岁,但在教会中投入第一线义务服务的时间已经超过16年,平均每天在教会服务3-4个小时,协助神父修女带过不下20个基基团,现在亲自负责的还有5个。
在括号中标出了与上年同期相比的数字变化、增加(+)及减少(-),使读者对普世教会的蓬勃发展拥有一个完整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