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是若瑟·拉青格本笃十六世梵蒂冈基金会筹办的第三届神学奖。
(张若瑟)
大厅里陈设的马厩、圣母、圣婴、若瑟等人物塑像构成了耶稣诞生的情景。圣诞之夜的罗马,街上行人稀少,人们大都去了临近的教堂,祈求天主的保佑。
(《宇宙与造物主》P124)(赵若瑟摘编)
“圣若瑟我洗尔,因父及子及圣神之名,阿门。”就这么简单,新民属于天主了,他母亲回来了。“新民的脸好干净!”她惊叹。“我洗的。”我说。次日清晨,我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
按照当代的术语,耶稣圣婴和祂的母亲至圣天主之母玛利亚,以及圣母的净配大圣若瑟都成了『政治难民』」。不幸地,在号称先进的当代,「许多儿童也被迫跟着父母成为难民,以求保命。这个事实是人类的耻辱」。
当若瑟和玛利亚把耶稣献於圣殿时,接待他们的是两位长者。他们是民族的智慧,懂得赞美天主,愿意让他们的智慧伴随这孩子成长。因此,教宗鼓励祖父母多与自己的孙侄辈交谈,将智慧传递给他们。
在注视马槽的时候,我们看到了若瑟和玛利亚的面容。这对年轻夫妇充满希望和抱负,同时也带着一连串的提问,他们养育圣婴成长的担子并不轻省。
在苦路的最後一处,耶稣的死亡令我们在静默中沉思,温馨柔和及怜悯在此时发挥作用:这是天主和属於祂的人的温馨,是领回耶稣遗体的阿黎玛特雅人若瑟,以及准备为耶稣涂抹香料、向祂告别的妇女们的温馨。
为了来到世界上,天主需要的正是他们:祂需要若瑟和玛利亚,也需要白冷的牧人。这些卑微的人不声不响地准备着仁慈的革命,他们一穷二白,却拥有世界上最宝贵的善,它就是改变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