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指出:只有到圣枝主日那天,基督才允许群众以这句奉上主之名而来的应该受赞颂的欢呼,大概地道出祂的身份。只有在祂死后,耶稣的身份才完全彰显出来,而对耶稣的第一次宣认却出自罗马百夫长的口。
让我们同圣方济各·亚西西一起赞美说:‘我主,为了水姐妹,愿祢受赞颂,它非常有用并谦和,珍贵并贞洁。’
为了让一个呱呱落地的婴孩健康成长,一个母亲不知要做出多大的付出和牺牲,这个共性的母爱让多少歌唱家为之倾情赞颂,让多少文学家为之挥笔抒怀。
教宗在《愿祢受赞颂》通谕中强调,保护我们的共同家园不仅是一个与环境有关的问题,也包含将整体生态作为公义的新范例,视关心大自然、为穷人伸张正义、尽社会义务及内心喜乐和平安彼此不可分离。
教宗也以《愿祢受赞颂》通谕中的教导来勉励梵蒂冈天文台的研究工作,他说:宇宙远比有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更为重要,它是我们在喜悦和赞美中瞻仰的喜乐奥迹(参:12号)。
教宗本笃十六世于音乐会结束后以意大利文与德文回顾这部作品的历史,强调这位德国作曲家所有作品的本质,他说:「艺术作为赞颂至高美善的天主是门德尔松作曲的基础,这不仅表现在礼仪音乐或圣乐上,而是在他所有的创作里
智慧书第十四章将这种思想发展为一首赞颂这块贱价的木板的诗歌,因为它在灾难中带来了救赎:那正义藉以产生的木头是可祝福的(智14:7)。在教父们看来,基督徒所期待的救赎其实正来自这块木板的形象。
教宗的访问当然具有牧灵性质,但也具有象徵意义,它与几个月前公布的教宗通谕《愿祢受赞颂》如出一辙。说它具有象徵意义,因为这次访问正值非洲准备投身於保护地球和自身领土的转型期。
耶稣荣进耶路撒冷的时候,群众兴高采烈地迎接祂,大声颂扬天主说:因上主之名而来的君王,应受赞颂!(路十九38)。教宗説道:正如进入耶路撒冷那样,耶稣也渴望进入我们的城市和我们的生活。
潘神父接着讲道,要求大家衷心赞颂圣母,时刻依赖圣母,求圣母陪伴、鼓励、帮助我们,为我们代祷,完成天主的旨意。潘神父热情洋溢的讲道赢得了教友的热烈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