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他经常到汉腰带这个山区探访,还帮忙联系西安社服,为这里的村民打了一眼井,解决了吃水问题。直到今天,汉腰带的教友们每年都会来看望老神父。兰神父衣食住行上的简朴令人敬佩。
只有大约四十户人家,三百七十个村民。村里唯一值得注意的建筑物就是座落在一小块高地上的小小的教堂。维雅内带着巴莱神父留给他的仅有的一点物品,坐着农场的一辆大车驶向了阿尔斯去任本堂神父。
而这一切并没花多少代价,除教堂外都是利用村民废弃的旧宅子改修的。说到圣堂建设,那更是白神父引以自豪的杰作。一个只有千把教民的会口,竟修了两座现代化的教堂,标准高,风格独特,成为渭北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韩双秀正给村民们唱歌
通过村民,这才了解到,原来这就是那座天主教堂。最初教堂规模,要比现在大得多推开有些破旧的大门,院子里的建筑没有想象之中的气势恢宏。印象中的教堂应该是很宽敞明亮,很多建筑组合在一起。
2000多米处是墓地,在山坡上,面积6000多平米,已规划完毕,可安放上千穴位;墓地、水井和东院前余地(已租赁)供自养;堂区动员教友发扬爱德,由教会和教友捐献为村里修建了近1000m油漆马路,得到到了村民及上级政府的赞誉
在那个没有电话、没有自来水、没有邮递员的地方,他克服种种艰难险阻,用自己微薄的积蓄自建校舍,给学生买鞋子,为村民修水渠……这一切,除了在那个不通公路的边远乡间,无人知晓,因为他自己不要传扬。
记得董仲合对我说到他们建教堂的经历:没有一寸土地,三家教友奉献出宅基地;在春节前后的隆冬里,全村出动搞建设,连教外村民也参与其中。这种动力到底源自哪里?
光绪五年(1879年),陈氏家族族人们公议将陈季银名下的七分二厘园地卖给村民陈季才,所得银两作为陈季银等人的进主之费。陈玉德闻知,以自己已经奉教,无祖先木主为由,到县衙控告族人陈季才霸占其财产。
1940年春的一天,忽闻一阵急促的钟声,村民们知道村里出事了,纷纷跑到龙天庙(村公所所在地)了解情况,庙前广场上很快聚集了不少群众。忽见一队日本兵,五花大绑捆来一个人,这人便是本村的朱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