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能够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生活中的“宗教关系”,关键看能否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规范,使宗教成为社会的和谐因素,使信教群众成为建设国家的积极力量,使宗教界通过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坚持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耶7:2-11)先知们的宣讲为以色列的朝圣注入了深刻的灵性因素。耶稣也特别注重这个层面,尽管他也遵守犹太的习惯,一年三次上耶路撒冷去(参路2:41;若2:13;7:14;12:12)。
在这些民间的虔敬习俗中融汇着普通信徒内心深处的信德,这些热心习惯是他们感受经验的一部分,是他们生活习惯的组成部分,是大众普遍的感受及生活的固有因素。因此,民间的热心习俗无疑是教会丰富而又珍奇的瑰宝。
可是综合这几个因素计算,显然超出了当时罗马帝国的能力范围。我们现在知道,太阳、月亮的运行速度都是不均匀的,因为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月亮围绕地球公转的轨道都是椭圆。
现在我们进到第三个问题,这些圣神同祷运动是否有一些不良的神修因素?这里有许多不同的意见。
说明心理问题与障碍是由心理——社会因素组成。那为什么有些人无论遭受多大的心理压力或精神创伤,都能坦然面对,不会出现心理问题呢?而有的人稍受一点不良刺激就会出现心理问题?
我们信仰基督之后,往往有逐渐失去读经读经灵修的动力,除了以上所指的生活因素之外,还有可能是与我们看待圣经的态度有关。
首先,杜教授讲述教廷与梵蒂冈城国之不同:梵蒂冈在历史的一次偶然因素下成为一个主权国家,我们的教宗在这面积零点四四平方公里的梵蒂冈城国内行使独立主权。
他提到这种生活的首要因素是忘我,因为拿起行李到处走的确是一个苦差事,必须放下身边的事、离开朋友和与自己维系的关系,总要重新开始。
或许他们把信仰看作是个外在因素,与每日生活毫不相干?教宗接着说:时下的文化变迁经常反映出许多粗暴行为,这些暴行假借‘文明成果’的名义招摇过市,因此今天有必要明确强调这一思想。